严格讲,洛古河算不上是一个景点,它不过是一个去黑龙江源头必经的边境渔村罢了。
洛古河又不只像一个渔村那么简单。这里的村民除了在黑龙江里捕鱼,还从事伐木、采摘山珍等营生,加之村头的水文站和村旁的边防连队和公安边警执勤点,洛古河村可谓党政军警民一应俱全。
当然,这也改变了洛古河地处偏远、村落小、人口少的基本特征。这个只有40余户人家、170多人的边境渔村委实小巧得可以,一条边防巡逻公路穿村而过,也将两旁土木结构、以木为主的房子串联在一起。
洛古河是个移民村落,至今不过90多年的历史。村民大多来自山东,一些年老者至今仍然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
村里也不乏来历不明的外地人。前些年,洛古河和其它地处偏远的边境村落一样,一度成为作奸犯科之徒逃避法律惩罚的天堂,不时有人被当地或外省来的警察带走,屡屡打破小村的宁静。
因为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三个多月的缘故,我对洛古河是熟悉的,至今仍然不时想起,难以忘记。
洛古河留给我的回忆多多,印象最深的,大致有这么一些人和事。
村姑小娥
1998年10月中旬,我从漠河县城坐小面包车去洛古河村。将近90公里的行程,因为一个叫小娥的姑娘而变得不再那么难捱和寂寞。
车上也就十来个人,看来都很熟识,随意地唠着一些家常。唯有我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不是因为木讷,而是因为陌生。
正当我一个人望着满眼的山林的冰雪发呆时,那个叫小娥的女孩主动和我搭讪,让我知道了她的名字,也知道了她是村里唯一的理发师,还知道了她在村旁的边防连队很受欢迎。
小娥算不上美女,很朴实,很活泼,对人相当热情。一路上,小面包车里不时响起她的欢笑声,让人记忆深刻。
那天下车后,我没再见过小娥,但她却成为我唯一记住名字的洛古河村民。
家马野养
初到洛古河的那些日子,一切都是新鲜的,村边静静流淌的黑龙江水,村旁茫茫无边的林海雪原,包括穿着质朴的村民,一切都那么古朴,那么安宁。
最让我感兴趣的,莫过于不时出现在村旁草场或林地里的马匹,三三两两,五六成群,没有结绳,没有马鞍,没有任何约束,就那么悠闲自得地在野外觅食生活,像极了自由自在的野马。
刚开始,我还真还以为它们是野马。后来一问,才知道它们是洛古河村民的家畜,平时放归野外,需要它们拉车干活时再套回来,省事省心省饲料。
这里野养的家马似乎很通人性,从没发生过家马失踪的事件。
两斤装的高度白酒
想来是气候寒冷的缘故,洛古河村民的酒量惊人,包括各家各户临时请来干活的那些外地人,个个“津巴布韦”,几乎谁都不把一斤白酒放在眼里。
不止一次亲眼目睹当地人喝酒的豪迈。就算是在野外解决午餐,每人两个冰冷的大馒头,一些咸菜疙瘩,每人再发一袋两斤装的白酒,一干人就迎着逼人的寒气狂吃猛喝,之后接着热火朝天的捕鱼、伐木或采摘山货。
那是一种用透明塑料袋包装的高度白酒,大多在50度以上。外地人如果没有点酒量,真不敢和洛古河村民一比高下。
江水炖江鱼
如果要说原生态,地处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村绝对是个拥有原生态生活环境的好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天然无污染的,包括空气,包括江水,包括这里的食品烹饪习惯。
洛古河至今没有像样的饭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美味佳肴,单单一道江水炖江鱼,就足以让外地人垂涎三尺,终生难忘。
江水炖江鱼的做法很简单,把从黑龙江打捞出来的江鱼破开洗净切段,加入适量江水和盐巴,细水慢炖至鱼汤而乳白色即可起锅食用。
至今我也没弄明白,看起来不那么清亮的江水,不用加任何佐料,竟然可以炖出那么鲜美的江鱼。
想来还得归功于这里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
江上临时过货通道
几年前,中俄曾经计划在洛古河村修一条跨江大桥,后无果而终,原因不得而知。
之所以要计划在这里修建跨江大桥,是因为每年冬天黑龙江封冻以后,中俄两国都要在黑龙江洛古河段设立江上临时过货通道,以便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原木。这一外贸安排,受时节的制约太多,而修建一座跨江大桥,显然是件一劳永逸的好事情。
多年过去了,洛古河的跨江大桥不见踪影,但每年冬天的江上临时过货通道依然按时开通。这就苦了边防连队的官兵们,届时需要在江中心设立一个临时哨卡,检查过往车辆和人员。
表面静止的黑龙江,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车又一车原木,还有在江中心执勤的边防官兵,给原本孤寂的洛古河增添了几抹亮色。
宁静的炊烟
洛古河最让我着迷的风景,其实还是一早一晚飘荡在上小村上空的袅袅炊烟。
那么精致的小村落,那么清晰的炊烟轨迹,还有那么清澈透明的蓝天白云和林海雪原作为背景,谁见了都会为之心动不已。
我在洛古河那三个月,来的时候是初冬,村子的每一座房屋上都堆满白白的积雪。离开时,江南应该春暖花开了,但这里依旧是冰雪的世界。
想来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洛古河的炊烟也就多了几份纯净和灵动。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4日07:07于黑龙江绥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