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摄影”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个特殊转型现象。它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从视表达上看,它很像电影中常出现的“空镜头”。虽然很少看到人的出现,但在这些摄影图像中,你确很容易感受到一种人的痕迹,以及基于这种痕迹所隐含着的某种人的存在状态。
不同地域或国度的人对景观摄影的理解是相当不同的。对中国景观摄影师来说,应该有能力创造出更打动中国观众的作品。但从个体上来讲中外摄影师都创造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角度、形式和思考都有诸多自己的特点,很难说谁更优秀。中国的“景观摄影”也是这一二十年来不断学习引进西方摄影理论。
摄影是一种“无需翻译的语言”,但是画面中的元素和符号确是摄影师可加以利用的。因为对于不同视觉元素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不同地域或国度的人其理解是相当不同的。
徐家树:关键词“认真”徐老师移民澳洲30多年了,真正的摄影大师,而不是那些自己吹捧或者他们吹捧的大师,出身名门世家的他温文儒雅,良好的摄影习惯,在采风的时候,每天都会用钢笔字记录每天的摄影日记,然后手绘出这个区域的地图,跟一切值得记录的东西(就跟日记手账一样,羡慕有这样的毅力)需要一种坚持的习惯。
徐老师是中国最早一批记录藏区的摄影师,40多年来进藏几十次,《那时西藏》《生死·朝圣》《水云木石》就是徐老师写的,“一本书,一个人,一份坚定的信仰,一种彻悟的力量,100余幅穿越时空的藏地影像,带我们探寻30年的秘境记忆”,这是徐老师的书《那时西藏》中最著名的那段扉页题注,这不仅仅是他的摄影书,更是他寻找内心的回忆,他也是一名摄影翻译家。
胡亦鸣(云漫):关键词“科学”,他是华人摄影师,环球推广大使,他是大学计算机教授,他也可能是中国最科学的摄影师,不会放过任何科学技术,技术细节,甚至钻研到无法跟他辩论,是华人摄影的一面旗帜,他说到:“摄影,实际上就是在记录和表现之间做一个平衡。一些摄影是纯粹的记录,比如科研摄影。到了新闻摄影,实际上已经不是客观了。到了这里,就是更加倾向于落在表现和记录之间了。
陈复礼,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具有浓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独特风格;他把创作实践与理性思维的东方特色的中国摄影推向世界,形成了我国当代摄影美的重要坐标,从而确立了他在海内外摄坛的地位。
“景观摄影”这种介于“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已逐渐作为中国当代摄影实验的新热点,并在最近几年内表现得异常活跃。与其说它是当代艺术对现实主义的一次回归,不如说是一种对本土当代艺术与现实关联的探讨在新维度上的重返。
修改:摄影师:Qi
他说:分析和拍摄照片的时候经常会围绕这些关键词,它们之间不完全分离,有互动的部分。我觉得影像最显著的特点是纪实性,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发现眼前的画面之后,只要按一下快门就行,这使它容易,也使它容易单调,影像这个形式大概就是这样。我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的形成最开始大部分都来自于影像,所以这个点对我还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