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大多数人都是没能年少成名的普通人。
不与名人富豪比了,就着眼周围。
小A现在已经开了公司,住豪宅开豪车,而自己还在攒钱交首付,你着急吗?
小B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身材依旧窈窕,而你却孑然一身忙于相亲,你着急吗?
小C和自己同时入行,现在已经独当一面,参加各类活动,而你却还在那个最初的基层岗位上重复几年前的工作,你着急吗?
你当然着急!为了尽快提高自己,你开始学习各种提高效率的技巧,利用碎片化时间,争分夺秒一心多用。
可是一段时间后你发现,不仅没能提高效率,反而整个人疲惫不堪,做事还不如以前提得起精神。
因为你搞错了高效的概念。
事实上,慢慢来,比较快。
1.离线思考。
现代人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每晚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手机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却也将我们的时间分割成无数块碎片。不论你在工作、学习还是用餐,手机总是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随时拿起来,回复信息或者只是习惯性地解锁,然后刷一遍常用软件。
当手机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你就得重新花费时间投入到原来的状态。如此反复多次,无形中浪费了许多时间,降低了做事效率。
不如每次在完成某项重要任务时,选在自己注意力容易集中的时段,然后给自己限定一个标准。比如手机静音,自己规定好一个小时内不能看手机,如果想看手机,就要抓紧时间提前完成任务。还可以据此设定相应的奖惩机制,针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自行执行。
2.批量处理。
有时工作需要会同时在电脑上打开多个页面,用快捷键随时切换。有时情况紧急,或者是自己心急手快,难免会切错页面,换来换去反而还没换到需要的页面上。
大脑也是一样的道理。本来正在写报告,突然有人来找你提数据,提到一半又有人催你回复邮件……反反复复下来,什么事情都没做好,大脑还觉得非常疲惫混沌。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做法。
①重要任务一次性处理。
很多人都被“碎片化”误导了。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只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较短的零散时间里,完成一些简单可行的工作,而不是一味人为地切割,将任务和时间都分散化。
重要的事,最好还是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内完成。使大脑在这段时间里保持专注,集中思考和处理问题。
②密切相关的任务合并处理。
高层管理者往往不会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详细过问。做一个大项目时,主要负责人都会同时出现在领导面前,各自汇报后,再由领导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各部门之间知晓彼此的进度和任务,便于协调跟进。
普通人也可以将自己要做的事分类归纳,相关任务合并处理。如果要写工作报告,那就在收集数据和素材的同时进行分类和筛选,编写报告时就能以此为框架,展开说明。
③琐碎的任务集中处理。
杂志要定版了,编辑还没审完稿,却先跑去整理办公室;主人要下班了,保姆还没做饭,反倒先整理衣橱……这就是本末倒置,以琐事为先,忽略了重要的事情,何来效率可言?
学会抓主要矛盾,将相对不重要的事集中起来解决,既不影响大局,又能提高效率。
3.恢复睡眠。
你有没有晚睡强迫症?再加上拖延症,齐了,效率妥妥儿的高不了!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班迟到,精神涣散;无心工作,内心焦躁;夜难成寐,循环往复。怎么办?
白天多运动,消耗体力;晚餐少食,减少肠胃负担;设定就寝时间,到点就睡。做到这3点,就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能帮助我们的大脑在夜晚得到有效休整,白天才能及时兴奋,保持清醒状态,实现高效的首要前提。
也曾充满激情,渴望大展身手实现梦想,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开始越来越认同自己普通人的身份。
你安慰自己没天赋,平凡可贵安稳就好。可是你忘了,你的努力程度远未达到需要天赋的地步。你甘于平庸,还自我催眠平凡可贵。如果不努力,何来岁月静好?
这样的你,再着急又有什么用?不如停下脚步,先细细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