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帮大侄子整理书包,一张皱巴巴的数学卷子掉了出来。红色的 78 分,像个小刺似的扎进眼里。
我当时手指都有点发紧 —— 换以前,我早把卷子 “啪” 地拍在桌上,连珠炮似的问:“上课听啥了?这么简单的题都错?怎么才考这点分?”
可那天我盯着分数看了半分钟,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他考砸了,最害怕的人,其实是我吧?
果然,大侄子攥着衣角站在旁边,头埋得快碰到胸口,声音细得像蚊子:“伯,我…… 我不是故意的。”
我深吸一口气,把到嘴边的指责咽了回去。
后来和他班主任聊起这事,老师居然在家长群里提了一嘴:“有些长辈能扛住分数焦虑,帮孩子扛挫折,这才是真本事。”
一、别把分数当 “判决书”!它顶多是孩子的 “知识体检单”
以前我特迷信分数,总觉得 “考 90 分就是省心娃,考 80 分就是不用心”。
直到去年重刷《银河补习班》,看到马皓文拿着马飞满是红叉的卷子,没骂没吼,反而笑着说 “这道题不会,咱们就把它搞会,怕什么?” 的时候,我突然鼻子一酸。
那天我拉着大侄子坐下来,指着卷子上那道扣了 6 分的应用题问:“这题你当时咋想的呀?跟大伯说说。”
他抠着手指小声嘟囔:“我没看见‘每天’两个字,还以为是一共用 3 小时……”
原来不是不会,是审题漏了关键词。我心里瞬间松了口气 。
你看,分数就像体检报告里的 “血糖值”,它只负责提醒你 “这里要注意”,根本不是给孩子贴 “笨”“懒” 标签的判决书。
后来跟做教育的朋友聊起这事,她一句话点醒我:“分数是刻度,不是烙印。”
大侄子这次漏看关键词,下次学会圈重点就好;但我要是给他贴个 “粗心鬼” 的标签,他可能真就觉得自己改不了了。
二、逼孩子刷 100 道题,不如帮他揪出 1 个 “真问题”
搞懂了分数不是判决书,可接下来我又犯了老毛病 —— 以前大侄子考差,我总想着 “多做题就能补漏洞”,买回来的练习册堆得比他课本还高。
结果呢?他越做越抵触,错题还是反复错,甚至跟我说 “大伯,我不想做数学了”。
直到去年听俞敏洪聊他女儿的学习,他说:“我从不让她盲目刷题,她错一道题,我会让她把相关知识点过一遍,搞懂‘为什么错’,比‘多做几道’管用多了。”
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 —— 我之前哪儿是帮他学习?明明是在 “用数量骗自己”,以为刷得多就等于学得好,其实全是无用功。
大侄子那次 78 分的卷子,我们一起把错题分了类:3 道是审题错,2 道是计算错,只有 1 道是真的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
我没让他刷整套练习册,就找了堆积木让他拼 —— 先拼成长方形,再数 “一排有几块,有几排”。那天他突然拍着手喊:“伯!原来面积是这么算的啊!”
后来再碰到面积题,他再也没错过。现在我特别认同一句话:“盲目刷题是伪努力,精准补漏才是真进步。”
这就像修自行车,车胎破了个洞,你买 10 个新铃铛也没用,不如好好把洞补好;孩子的知识漏洞,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三、你站的立场,决定孩子对学习的 “胆量”
上周开家长会,班主任说班里有个孩子,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直接空着,不是不会,是 “怕写错了妈妈骂”。
我听了心里一紧,突然想起大侄子以前也这样 —— 有次他有道题不确定,在草稿纸上画了半天,愣是不敢写在卷子上。
那时候我没意识到,是我平时的态度,把他的 “学习胆量” 吓没了。
每次他考差,我先皱眉头,再追问 “怎么又错这么多”,他慢慢就觉得 “考砸 = 大伯不喜欢我”。
后来我改了个做法:不管他考多少分,先拍拍他的肩,再一起看卷子。
有次他考了 85 分,自己耷拉着脑袋:“伯,我还是没到 90。”
我指着他的错题本笑:“你上次计算错 3 道,这次只错 1 道,这不是进步是什么?比上次多对两道,就值得夸!”
他眼睛一下子亮了,后来居然主动跟我说 “伯,下次我想再进步点”。
董宇辉说过一句话,我记到现在:“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我们长辈的立场,就是那盏灯。
站在 “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 这边,孩子就有勇气面对错题;站在 “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那边,孩子只会越来越怕学习。
现在大侄子再考差,会主动拿着卷子找我:“伯,你帮我看看这道题,我有点搞不懂。” 看到他不再怕错题,我比看到他考 100 分还开心。
其实带娃就像种小树,分数是树上的叶子,有时候黄几片,不代表树长不好。
重要的是,我们别因为几片黄叶,就急着砍树枝、浇猛水 —— 耐心点,帮他找到问题,比啥都强。
下次你家孩子考差了,不妨先深呼吸,想想:“我当年也有考砸的时候,那时候我最想听到什么?”
比起一张卷子上的数字,孩子敢面对挫折的勇气、对学习的兴趣,才是能陪他走一辈子的东西。
你家娃考砸时,你第一句话说的啥?是忍不住指责,还是先蹲下来听他说?
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做不被分数绑架的长辈,给孩子留份面对学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