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一度的教育大考下来,人们关注与热议的是一个地方或者一所学校上了多少重本,又特别看重的是有没有清华、北大,似乎只要有上线清华、北大的,这所学校、这个地方的教育才有可圈可点的成绩,教育人才能扬眉吐气,趾高气扬,而且一俊遮百丑,哪怕其它方面再不怎样,学校办得再不哪样,教育的生态再恶化,哪怕其他孩子在陪读中忍受的是怎样的一种折腾和煎熬,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和代价,至于成没成才,成没成人,人们都不计较,似乎都能容纳和接受。
甚至这些上清华、北大学生的背后,学校靠的是一种什么交易,采取的是一种什么不可告人的手段,是事先把“苗子”抢到挖到,还是靠钱把他们买到弄到,也不会去追究。反正,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些地方和学校成天研究和关注的,就是那些有望上清华、北大的少许几个“苗子”,整个教育的取向与目标,似乎都完全冲着这些“苗子”而去。
至于怎样遵循教育规律,怎样注重差异化教学,怎样帮助问题学生,怎样让每个孩子都成人,似乎都不重要,更不值得一提。
为此,我常常想到我们中小学教育究竟该干些什么,是以培养清华与北大,造就“精英”和“栋梁”“为首要任务,还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目标?
2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一位学者说:大自然造人的时候,只造了人的一半,人的身体。而另一半是精神、心灵的发育,这要靠教育来完成。
《中庸》里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看来,教育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从容的心态,当然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让人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充分发展。
教育,绝不是人人上大学,人人考重本,也不是人人考清华北大,更不是人人都成为状元,这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让教育所能够实现的。
如果教育果真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神奇,其实并不是好事,这个社会那是要出问题的,至少会乱套的。
3
社会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的分工很细,既需要脑力劳动者,又需要体力劳动者,既需要搞研究的,也需要做工的、务农的、扫街的、淘粪的,包括洗碗的、擦皮鞋的。只有如此,社会才成其为社会,社会才是全面的,也才是和谐的、运转有序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到这个世界的天使。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或许都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在上帝的眼中,不管做什么,干什么,都是平等而光荣的。
教育不是无所不能,千万不要夸大教育的作用。老师也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那是对教育和老师的无情绑架。天才终究是天才,精英终究是精英,栋梁终究是栋梁,能够考清华、北大的孩子,他们的智商都很高,无论在哪儿接受教育,他们都岀类拔萃,甚至在哪个学校上学,接受哪个老师教育,都无关紧要。
没有那种天赋,不说像我们这些普通老师把它教不出来,就是教育圣人孔子也没办法,即使集中一个集团军的教授去培养他,他也绝考不上清华、北大。
像中国的钱学森、钱三强、巴金、鲁迅,还有外国的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他们超常的天赋、卓越的人生成就,确实与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4
那教育和老师是不是就没有作用,是不是就没有意义,是不是就可以取消学校教育,就可以不要老师?当然不是!
大家知道,老农种庄稼,他们只要为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气候、空气、阳光、水份、养料,种子就会从板结坚硬的土壤里破土而出,发芽开花,自然生长。
教育与老师的作用和意义,就像老农对待种子一样,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以个性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做人,让他们形成好的人生观,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瓜、豆,包括一切庄稼禾苗,都是靠种子的内生力,老农能够代替吗?老农能够要求种下去的瓜,一定要长成豆吗?让撒下去的豆一定要结出瓜吗?让插下的柳一定要开出木棉花吗?让播下的稻一定要抽出麦穗吗?
当然老农更不可能为了有一个好收成,为了赶时间,去对种子、禾苗进行一番乱折腾,去人为地拔苗助长。就即或庄稼收成差了,老农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他不会在那里责怪庄稼,埋怨种子,他会暗暗地总结,是自己在哪个环节上的疏忽与不是。
5
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出现了问题。在很多地方,常常是以一种近乎功利的状态,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以一种成人的眼光,以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和游戏规则,把教育的生存之道,把教育的残酷竞争,把教育人所谓的颜面与尊严,还有一些幼稚想法,全部压在一个个瘦弱的孩子肩上,一些学校甚至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完全放在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追逐上,把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完全用在对所谓的“精英”“栋梁”的造就与培养上。
于是,不考试的科目不上了,正常的教育活动不开展了,教育的规律不要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顾了,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了。
于是要求学生必须遵循一些固定的行为方式,必须遵从一些残酷的甚至荒唐的清规戒律,必须承担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符的课业负担,甚至向他们灌输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物竞天择。
有一所中学冲刺高考,在高三百日誓师时,弄了一个充满血腥味的誓词:“人们常说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我们是一群狼,一群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血狼,在我们的道路上,别无选择,只有进攻,前进。再进攻,再前进。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呐喊:我们是狼,一群吃肉的狼,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必胜!”
即使再应试,再竞争,我们也不能变成吃肉、吃人的狼,而且“是一群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血狼”,这太恐怖、太可怕了。经过了万亿年的进化,猩猩变成了人,而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在残忍的教育下,活泼可爱的孩子却要变回野兽,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可以想像,当下我们的教育在有违本真的路上,在反常识、反人性,甚至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有多么的远。
6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明确地告诫:“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有道是“追鹿的猎人是看不到山的,打渔的渔夫是看不到海的”。好的教育是看不到分数的。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分数不等同于人格,知识也完全不等于智慧。
好的教育眼中不会只有成绩,只有升学率,好的教育不会只冲着上大学,考清华北大,好的教育当然也不仅是培养“精英”和“栋梁”了。
好的教育充分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成长,是人的快乐幸福,是人的个性化发展,是让人成人,是让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他那样的人,让人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担当、会感恩,能够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这便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7
当然,教育为囯家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精英”和“栋梁”之才,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承担的。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为了这个目而不择手段,绝不能仅仅为了极少数而疏忽抛下绝大多数,绝不能仅仅为了我们的功利与迎合而把整个教育搞乱了套。
我以为,能够把那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学生培养成为“精英”“栋梁”,这或许有可能是我们的功劳,但是如果因我们的教育失误,让那百分之九十几、千分之九百几的学生成了陪葬品,丧失了“成人”的资格,让他们成了社会的包袱,那可失却了我们的功德了。
本来很多学生,我们只要对他们多一把尺子,多一份标准,多一些期待,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平和心态,给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遵循常识和规律的教育,完全可以在他的天赋禀性基础上,在他的发展方向上,成长的更好些,今后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直立行走的更自信些。
然而却因为教育的功利与浮躁,喧嚣与浮华,因为我们的急于求成,因为我们的“美好愿望”,因为我们的以“爱”的名义所施加的伤害,甚至因为我们对相当部分学生在视线中的淡去,抑或是对他们无情的抛弃,有可能把他们给耽搁了,甚至被活活地葬送了。
8
再来看看我们所刻意造就的“精英”“栋梁”,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有很多人被我们培养一个又一个巨婴,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个“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书呆子。其中一些人被我们培养成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还有像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吴谢宇,等等,这样的“精英”“栋梁”,他们更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不但没有造福家庭和社会,相反还成了祸害,这样的“精英”“栋梁”,又有何用啊!
除了这些“精英”“栋梁”外,我们所培养的“精英”“栋梁”,只不过是成了经我们亲手打磨的一台台能考高分的机器。
只有训练的教育,只有标准答案的教育,只有分数的教育,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和创造性,消蚀了他们的激情和创新品质。中国的状元最终都泯于众人矣,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应该是众所周知。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在托福、SAT、雅思考试中,成绩之高会让西方国家的考官瞠目结舌,但凭借超高得分进入欧美名校的中国学生,在后续学业和职场中的表现,和其入学成绩相比,并无显著压倒性优势。反倒是美国本土的华裔学生在大学中成绩更胜一筹。
即便是以基础教育糟糕著称的印度裔学生,在进入欧美后,其学业和职业发展,都强于当年这些考高分的中国学生。
9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用陈鹤琴的话来表达,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一个有根的现代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公民。
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从功利中解脱出来,从分数中走出来,从对北大、清华的过度关注中移步出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注重每个学生的成人,着眼于对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这些要素的聚焦和培养,中国的学生就会幸福起来,中国的教育就会好起来。
如果还一直沉迷于过度焦虑与浮躁的怪圈,还一直陷入教育功利与势利的泥淖,
让教育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的同时,更会上我们的学生失去当下及未来人生的很多美好,让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失去强大力量的支撑!
学校绝不只是考高分学生的天堂,教育的追求和考量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考清华、北大,让学校担负起培养“人”的职责和使命,让教育回到应有的路上去,我们应该本着一个教育人的良心与情怀,孜孜以求,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