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将要介绍《通鉴》里面的第一个故事:智伯之死。
一直认为:好的文章的开始一定要让读者如饮酒,初尝即醉,之后在微醺之间方能体会文章之妙,与作者同步,而在文章的结尾,则如饮茶,回味无穷。而这部煌煌巨著的开篇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壶酒,非常之精彩,一饮即醉。
立储
那么,智伯是谁呢?
此时,已经到了春秋末期,在晋国有四大姓权势非常显赫:智、韩、魏、赵。而此时的智氏,在这四家中最为炙手可热。
智伯,名叫智瑶。通鉴没有对其给出大特写,但是通过一个人侧面描述了此人: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辨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大意就是:长得又帅,又聪明,能文能武,办事果断勇敢,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仁,心眼不好。
智宣子作为智氏的执政者已经垂垂老矣,于是想要立继承人,询问智果,智果对他说了上面一番话,劝他不要立此人,如果立此人为继承人,则“智宗必灭”,说得如此严重,但是智宣子没有听,最终还是立了智瑶。
大概同一时期,老赵家的赵简子也要立继承人,但是两个儿子他都非常喜欢: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这两个人都非常优秀,赵简子不知道该选谁。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训诫之词写在两片竹简上,然后在某一天交给这两个儿子,告诉他们一定要记住竹简上面的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晃就是三年过去了,老赵把这两个儿子叫到面前,考问他们还记不记得三年前交给他们的竹简上面的话。
这次面试效果截然不同:伯鲁不能答,竹简也丢了;无恤不但对答如流,竹简还在袖子里面。
这就相当于两个学生在三年前学过一篇课文,在三年后突然说要考那篇文章,学霸无恤不但能全文背诵,还随身携带语文课本,学渣伯鲁不但课文忘得一干二净,连语文书都找不着了。一考定终身,很显然,伯鲁没有补考的机会。
没有悬念,无恤胜出,是为赵襄子。
在我看来,无恤似乎早有准备,否则对答如流也就罢了,竹简能在袖子里面装三年,这也太难以置信了。但即使这是一场完美的作秀,也说明无恤背后必有高人指点,在这方面伯鲁已经完败。
当时的其他两家:韩氏,执政者为韩康子;魏氏,执政者为魏桓子。
于是凑齐了这场大戏的领衔主演:智襄子、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
接下来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
由起
某一天,智襄子在蓝台宴请韩康子(也就是后面三家分晋的一方韩虔)、魏桓子。蓝台,胡三省注:四方而高曰台。蓝台,可能也不是一个地名,而是智家的一个宴客的地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钓鱼台吧。
席间,智襄子对韩康子百般戏弄,对他的谋士段规也没有放过。韩氏君臣在这场宴会上丢尽颜面,当然虽然书上没有记载,估计对魏桓子应该也没有轻饶,“巧燕辨惠”的人,戏弄挖苦起人来,杀伤力自然是一般人的数倍。
当然,韩、魏二人自然也只能忍气吞声,这个时候,二位中任意一位都没有与智伯(智襄子)叫板的资格。这一顿饭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智伯得寸进尺,又向韩康子要地。要知道土地在那个时候,绝对是硬通货啊,韩康子不能忍了,上次你在宴会上侮辱我也就罢了,竟然还向我要地,不能忍了,不给!
这个时候,段规出面了,说,智伯这个人贪图利益,刚愎自用,你不给他,他就来讨伐我们,我们也不是他的对手啊,咱就不如给他点地吧,智伯一高兴,肯定会向他们要地,他们如果不给,智伯就要讨伐他们,我们到时候就能等待事情出现转机了。
这里的“他们”,自然就是其他二位:魏桓子、赵襄子。但我猜,以段规对人的了解,口中的他们就是指的一个人:赵襄子。为什么呢?前面交代过了,赵襄子是新君上任,年轻气盛,而魏韩二人都是老油条了,谁还不知道谁啊。段规料定赵襄子不会给地的,不然三家都给地,岂不像后来的六国以地赂秦了?
而且,前面智伯宴会上,韩、魏两家都到了,唯独缺赵家,为什么缺赵家呢?大家可以想想。
事情的结果验证了段规的推断:魏桓子老奸巨猾,也给地了,情节也跟韩家类似,魏桓子不想给,手下任章力劝,理由与段规一毛一样,但是年轻气盛的赵襄子没有给。
于是,智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晋阳
赵襄子,当时一时冲动,拒绝了智伯,这个时候,害怕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可是,去哪儿呢?
手下说:去长子这个地方吧,这个地方离咱们最近,而且城池比较坚固,可以守住的。
赵说:那是耗费了百姓的人力、财力来建筑的,现在又让人家死命替你守城,到最后谁会跟着咱们呢?
手下说:去邯郸吧,那里的粮仓充实,守个一年半载的,不成问题。
赵说:那是仓库里满是搜刮民脂民膏,没人会跟着咱们的。
手下:……。
最后,赵叹了一口气说:咱们去晋阳吧。
为什么最后选择这个地方呢?
这还得从小赵他爸老赵说起。老赵,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用竹简面试两个儿子的赵宣子。赵宣子让名叫尹铎的大臣去治理晋阳。
尹铎就问:我们是把这个地方当成蚕茧来抽丝呢,还是要把这座城作为我们的最后的保障呢?
老赵说:当成保障吧。
于是,尹铎在收租的时候,尽量少摊派给晋阳。对这里的人们,格外优待。
老赵在把位置传给小赵的时候,也语重心长的说:咱们晋国如果将来有难了,要好好依靠一个人,尹铎,放心依赖一座城,晋阳。晋阳虽然离咱们较远,但是那里一定是咱们最坚实的依靠。
晋阳,大概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地势险要,老赵以这个地方选择作为赵氏最后的一道屏障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以小赵的记性,在这个紧要关头,自然记得当年老赵对他说过的话。于是,选择在晋阳守城。
灌水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
胡注:高二尺为一版,三版就是六尺。
城不浸者三版,也就是水位再高六尺,则整个晋阳,将成为一座水下城市。沉灶产蛙,做饭的灶炉都塌了,成为青蛙的乐园了。这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百姓已经吃不到一顿熟饭了。
然而,老百姓没有一丝叛乱的意思。
这就是老赵对这个城市优待的功德,老百姓也感恩戴德,发誓与晋阳共存亡。
智伯这个时候,当然很得意,看到整座晋阳都浸泡在水中,知道晋阳快要守不住了,跟旁边的韩、魏二人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原来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这个时候,韩、魏二人私底下有个小动作,魏桓子肘击韩康子,韩康子脚踩魏桓子。当然,动作幅度比较小,不至于被智伯发现。两人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呢?就是因为智伯说的这句话。
“水可以亡国”。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当下两个老油条就意识到了,“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安邑和平阳都是智伯两个重城。这两个城市一旦失守,智家再强,也回天乏力了。恰好这两座城市,都可以用水灌,像现在智伯灌晋阳一样。
不得不佩服韩魏二人的默契,前面献地是第一次达成默契,这算是第二次达成默契。
二人的心意躲过了智伯,但是没有躲过一个人:絺疵。
这个人的名字很奇怪,但是脑子很好使,当下就看出了韩、魏二人的想法。私下就告诉智伯:这两个人似乎有反意。
智伯:怎么看出来的?
絺疵:以人事知之(可以根据人之常情推断出来),现在我们约韩、魏两家攻赵,赵眼看将亡,赵如果亡了,大难就要临到他们自己了,我看他们神情中有忧色,这恐怕就是要反咱们啊!
智伯第二天就告诉韩、赵二位了,大概是:有人说你们要造反,这是不是真的?
二位老油条,一听就吓傻了,好在有多年的阅历在,当下神情自若的开始忽悠智伯:你看,这肯定是有小人在为赵游说。这么重要的关头,肯定是离间我们三家,让您怀疑我们二人,放松攻击赵。不然,我们二人难道不想着早晚分赵家的地,怎么敢冒险做一些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呢?
说的有理有据,最后还给智伯戴了一顶巨高的帽子。聪明且刚愎自用的人,最怕的就是这个。
絺疵一看,智伯被忽悠住了,知道大势已去,自己赶紧申请出使齐国,避祸去了。
联盟
就在此时,韩魏二人恐怕还在犹豫。因为智伯实在太强大。赵襄子也没闲着,守城之余,赶紧派人出去请求支援。
出使的人叫张孟谈。当然这也不能叫出使,城已被围死,我猜基本上算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一个夜晚,划船出去的。
张见到二人,开门见山,给二人讲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二人也表示赞同,但是还是有一丝担心,“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言下,有怀疑张孟谈的意思。
张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咱们的密谋只有三个人知道,有什么好害怕的?这也算表了自己的决心。
于是,三家达成一致,商定好了行动方案,约定好日期,形成了反智联盟。
灭智
到了约定好的日期,赵襄子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让人杀掉了守堤坝的人(这个堤坝大概就就是汾水和绛水之一吧,有待考证),决水灌智伯。智伯军在救水中乱成一团,于是韩魏也来助攻,襄子军队一马当先,大败智家军。
好一波反杀!灌水不成,反被灌!战争就是这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司马光写战争有一个特点,就是重在铺垫,笔墨放在战前的策略制定情况、战前的结盟情况、敌我形势的对比上,而对于真正的战争场面,惜墨如金,后面的赤壁之战也是类似套路,这也侧面反映了司马光的军事思想。这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如果成功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了,那么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虽然通鉴中着墨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受到,那个夜晚浓重的杀气,在水中的一场恶战是多么惨烈。不得不承认,赵家的军队战斗力确实惊人,能在被围困到快撑不住的时候,还能当先锋,这没有一种同仇敌忾的信念,恐怕难以做到。
尾声
战争的结果:尽灭智氏之族,只有前面劝智宣子不要立智瑶为后的智果,因为提前鸡贼的脱离了智家留了下来。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赵氏被智伯害的最惨,也恨得最深。可是把人家的头颅当做饮酒器,细思还有点恐极。
智伯灭亡,其臣豫让愤愤不平,决心为之报仇。于是伪装成受过刑的人,到宫中“涂厕”(大概是整修厕所),携带匕首,随时准备刺杀赵襄子。
然而,似乎运气不佳,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心动”(总是觉得心中不安),于是就把豫让揪出来了。豫让第一次刺杀宣告失败,赵襄子保持了风度,放了豫让。
豫让不死心。这次玩狠得了,“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把自己身上的皮肤涂上漆弄坏,把自己的嗓子弄哑),在街上乞讨,连老婆都认不出他来。但是有位朋友竟然认出他来,很为他心疼地说:以你的才能,服侍赵襄子,一定能得到信任,到那个时候,你再刺杀他,岂不易如反掌,何苦把自己弄成这样呢,何况即使你弄成这样,也很难复仇的。
豫让义正言辞的说:如果我委身臣事赵襄子,然后再杀人家,这就是有二心。我现在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那些做人臣子,但是怀有二心的人惭愧的。
豫让的话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略显迂腐,但是充满了浩然正气。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时候的忠义是如何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司马迁把他放在《刺客列传》里面流传青史,不亦宜乎!
豫让把第二次刺杀行动设定到了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然而,运气就是这样不佳,赵襄子的马在过桥的时候似乎感受到了豫让的重重杀气,竟然惊了。赵襄子又把豫让揪出来了。
命,这就是命!
第二次行动宣告失败,这次赵襄子没有放过他,最终还是杀了豫让。智氏之余波算是彻底平静。之后在晋这片土地上搅弄风云的就是魏、韩、赵三家了,所以今天的山西,仍然有人叫“三晋大地”,即以此而来。
轰轰烈烈的三家灭智的故事就算是结束了。
我在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后,竟然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天下以智力相雄长”。在这短短的故事里面,有立储之争、有谋士斗智、有隐忍复仇、有联盟分化瓦解、有攻守之战。基本上算是整部资治通鉴的一个小缩影,司马光选择此故事开头,意当在此。
所以这个故事后面,司马光写了几百字的德才之辩,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兹录如下: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德才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