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西达雅
我学习思维导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框架,尤其是读完一本书之后。
以往自己看书,大都很含糊,属于享受型读者,读完一本书后,能知道个全书大概,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但是却显得很没有条理和逻辑,让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听不懂我说啥。
初学思维导图后,我尝试在阅读后将收获到的知识框架画出来,发现这个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去读书,整理知识,记忆内容。
而现在我发现,当我用思维导图来就一个话题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时,能够创造出不少相关的写作话题,给日更千字不小的帮助,实在算是意外收获了。
01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 Book)这本书是由东尼·博赞和他弟弟巴利·博赞一同撰写的,由于理论多是由东尼博赞创造,所以一般来说都把东尼·博赞称为思维导图之父。本书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了。现在来读却没有生涩感,相反我觉得这是一本挺容易上手的学习类书籍。
说说我的阅读过程。
开始阅读《思维导图》这本书,才读了几页我便自以为是画出下面这张图,并把它当作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思维导图。当我继续阅读下去时,才发现,无知却不自知是多么的可怕。
我画的这张图根本不能称为思维导图,这种结构图在书中被叫做杂乱图表或蜘蛛图表,是杂乱、无序的典型,不仅无助于学习知识、增强记忆,还有可能让自己思维混乱。
02
思维导图,东尼博赞给出的定义是,用图标表现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所以全书前半部分,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把大脑的结构、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详细清晰地介绍给了读者。有生物学的脑细胞传递信息原理、大脑的各分区功能、左右脑如何协同负责人的思维模式等。
从最根本的理论,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有效的思维导图。
只有确信思维导图是科学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记忆,能够整理知识,能够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我们才愿意去学习、去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洗脑。
03
本书很严谨,举出了不少实验和研究数据为大脑思维方式佐证。
如证明大脑的存储量是不可估计的,书中就举出的两个实验数据:一个实验是让受试者每10秒钟看一张幻灯片,看2560张幻灯片,看完后一小时,从中抽出一张看过的图片,和一张没有看过却很相似的图片,让受试者辨识,准确率达到85%到95%;另一个实验数据是让受试者每1秒钟看一张图片,一万张图片播放完后,辨识图片竟然能达到99.9%的准确率。
再比如证明图像的记忆是优先于文字的,做个小实验,我们联想一个词——苹果,大多数人映入脑海的一定是苹果的图像,而不是苹果这两个字的书写体。
04
本书还不时有些小练习,引导你从不会做思维导图,到一步一步尝试、学习制作思维导图,再到从自己做的思维导图中发现错误、纠正,循序渐进。
下面是我边看书边画的,能够真正称得上思维导图的东西,虽然效果还是很差,但我们可以从反面样本学习到更多东西。
关于幸福的思维导图很多缺点:一、线条不延续、顺畅,没有主次之分;二、色彩较少,不能突出重点;三、没有图片、图形、符号等显眼标识帮助记忆。
关于本书学习的思维导图也存在很多缺点:一、过多使用词组,这会影响到再次查看思维导图时思维的发散,比如我写了“通过科学实验数据”这样一个句子,再次回看联想时就不如写几个单词“科学”“数据”来得好;二、依然没有图片、符号、层次;三、纸张太小限制了联想空间。
书中说要尽可能去练习至少100张思维导图,你才有可能运用自如,所以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多多练习。下一篇读书笔记,要做更规范的思维导图学习,期待我的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