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的家庭旅行
小学3、4年级正是孩子对知识掌握和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关键时期。相较于1、2年级时的懵懂、被动的接受知识,在9-10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和选择性的思维,是重要的转折期。孩子会自发的表现出对一些事物的好恶,会把学校的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我也会经常因为孩子对某些知识、事物缺少兴趣,产生厌学和抵触的情绪而感到头疼。在一次偶然的家庭出游中,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下面是在最近一次五一假期中,在我们家庭旅行中寓教于乐的一些经验,供家长们借鉴和参考
今年五一是难得一遇的5天长假,在假期前的一个多月,我就让孩子再去读一读儿童百科全书,想一想有没有特别想看到的自然风光和想要了解的知识。几天后孩子和我说,想要看一看沙漠里的动物和植物,想要了解一下沙漠环境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于是我们做了约定,她好好准备期中测验,我好好准备这一次的家庭旅行。计划确定后,我查找了一些景区的资料,最后选择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和银川水洞沟做为此次出行的目的地。沙坡头分为黄河景区和沙漠景区,少见的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兼具西北和江南景色于一体,能够领略到不同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既能了解到远古至今当地人的生活信息,也可以体验一下考古的乐趣和有趣的交通工具。做好了行程计划,我让孩子认真的想一想这次旅行我们要做一些什么准备?她自己查看了能找到的所有书籍和资料,最后列出一个清单:指南针、太阳镜、遮阳帽、水壶、食物……;还列举了想要做的事情:骑骆驼、捉蜥蜴、挖化石、找仙人掌……。我按她的计划做好了准备工作,同时也要求她除了一篇假期作文外,在出行前一天要完成所有的假期作业。一切就绪,我们轻装出发!
在接下来的5天4夜的旅行中,我们一家人一起领略了大漠风情和黄河景观,让孩子亲身感受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镜;体验了骑行“沙漠之舟”——骆驼、乘坐“羊皮筏子”黄河漂流的乐趣。孩子乐在其中,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沙漠里有水吗?驼峰里装的是什么?骆驼的脚为什么这么大?走路为什么是一颠一颠的?羊皮筏子的羊皮是整只羊吗?”……我和妈妈一路体验,一路解答,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船工和当地人,尽量让孩子在实践中观察和掌握各种知识、认知各种事物。同时也让孩子认识到了沙漠的生态结构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次旅行中我们一共乘座了10多种交通工具,除了飞机、高铁,还有:快艇、羊皮筏子、骆驼、越野车、游船、驴车、骆驼车、拖拉机……这让孩子对各种传统的、有地域特色的交通工具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参观了雄伟的明代古长城、神秘险峻的藏兵洞,这些建筑上的奇迹让孩子感到惊叹和震撼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也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最有意义的是,在水洞沟遗址,孩子亲身体验了一次考古实践课。在老师的现场讲解和指导下,孩子学习了基础的考古知识,了解到了远古遗迹和化石的形成,和考古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还亲自动手,在模拟考古的环境下进行了考古挖掘实践,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两块化石,她非常开心。
在行程结束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让孩子对这次旅行做了一个小结,同时根据这次旅行的经历完成了假期作文。相信这次旅行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同时能够让学校学到的知识更加立体,对事物的认知更加具象。这次旅行,他亲眼看到了沙漠里的景色和黄河的壮观;近距离的接解到了沙漠里的动物和植物;体验滑沙、漂流,光着脚在沙漠里撒欢;感受到了羊皮筏子的浮力和西北昼夜的温差;品尝了宁夏美食,听到了当地方言;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能找得到蜥蜴和仙人掌……,这些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的补充。我觉的在日常生活中寓教于乐,更能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家长和学校、老师相互配合,重视实践和引导式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加主动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相信这样更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