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第一章(中)

当我遇见一个人》是一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母婴关系的书。

    作者李雪,被誉为“中国最具灵性的心理学专家”,早年的个人经历对她的影响巨大,与母亲关系不好、童年被疏离、自闭、自残,甚至想自杀……她以疗愈的方式,用超强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高敏感的自我觉知来剖析自己,揭示爱与自由的真相,直戳人心。

      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底色,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一辈子的生命底色充满孤独灰暗。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的案例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透过对母婴关系的理解,来觉察自己的现状,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

第一章:觉察内在的婴儿(中)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当父母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我看的关于孩子睡眠的书,至少有三本左右了,里面介绍了很多很多的方法。总之都是希望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照我们期待的时间和方式入睡,以及起床,最终学会自主入睡。

    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宝贝从肚子里生出来,在生命之初就被我们作为父母的最亲密的人,用一堆数据来做比较。许多自发的哭泣和吃奶的需要被评断为“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甚至是“要被训练纠正的”,这是一件多么凄凉的事情:从生命一开始,父母就看不到你。想想就觉得很可怜,很难过。

一个焦虑的、无法临在的妈妈,必然会使婴儿也无法安然入睡,频繁夜哭。

     我们的小婴儿虽然不会表达,也不会对他所看到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但是他确实极其敏感,可以堪称为一个灵敏的环境探测器,他能够时刻的感受着周围环境的能量变化,能够精确灵敏的感知周围人的感受和情绪,并即刻作出反应。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化解环境中让自己不安的能量,只能由父母来抚慰他。但是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他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安然入睡,只能用哭泣来表达焦虑。

    如果孩子频繁哭泣,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当你夜里被噩梦惊醒哭泣的时候,是希望老公呵斥你“不要哭”,然后冷漠地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伴你,允许你充分表达?如果你自己都渴望被陪伴,为何认为比你更弱小的婴儿需要被训练?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婴儿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感受到父母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地流动。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哭泣、不肯入睡的孩子呢?

不要阻止他哭泣。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科学育儿法给骗了,我说一些让孩子受伤,影响他一生心理健康的事情。

对于内心破碎、焦虑的父母而言,哭泣的婴儿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很容易作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比如过度摇晃、夸张地哄婴儿、转移婴儿的注意力等,总之就是要阻止他哭泣,不让他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