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在 2017 年高考语文那天,应《温州都市报》之邀所写的下水作文,先放上来,温暖此地。
电影里说,听过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然而,由道理而至生活,读书,行路,追求心灵自由,这仍然是人生的常态。
人人都曾怀念童年,那时世界单纯美好,人靠着自己的天然性情生活在世界上,玩得物我两忘,只是当小学入学时老师在语文课本上写下我名字那一刻,我知道我的人生开始不一样了。此后十多年的阅读生涯让我知道,人类不能简单粗暴地被分为好人和坏人,纷繁复杂的市场背后其实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场激动人心的战争总会碾压痛苦而具体的个人,一个哲学语词也可能神奇地概括全世界。不错,孩提时代令人感怀,但美好的混沌需要被超越,人生需要在识字中体会忧患,体会自我与世界的撕裂之痛,由此也才能在与他者的区分中寻找自我,认识世界从而认识自身。
然而,就算读完全世界的书,书中的道理对我们仍然是僵化的。当受到一本书的激励,你想,明天要对全世界微笑,早起摔一跤,你却怒不可遏。书籍总是灰色的,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却鲜活无比。箪食瓢饮,却得安贫乐道;担水砍柴,自有妙悟于心。具体的生活,从来不可能完整地落在纸上,却永在你生命历程中逼问你。怨天尤人时,你是否把成败推给了处境?近墨者黑时,你是否放弃了自身的坚持?个体的生活不可复制,这才有了些乐趣。大约,真实的生活,已经熟悉得让人见惯不惊,但真正的人生,总是意味着对生活的重新发现,而且永远与他人不同。
庄子讲故事说,颜成子游问老师,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怎么回事呢?南郭子綦回答说,你知道吗?我已经超越原来僵化的自我了。颜成子游大约已经看到,身体的欲望和今生的思虑也是个人的牢笼,就像我们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我们生活,却为生活所苦。然而,正在这漫长的阅读生涯和具体新鲜的生活中,我们或挣扎或放弃,或喜悦或悲伤,或得到天空或失去大地,或困守城池或苦苦仰望。而正是这一切,成了我们心灵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所以,作家有言,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书籍,“无字之书”即生活,而“心灵之书”,其实是如何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