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课》

1. 商业社会造成了人们情感的冷漠和疏离。资本家将工人当作毫无人性的劳动工具

2. 工人除了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与封建社会中和地主关系密切的农民不同,工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雇主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10块糖带给你的享受远不及第1块糖

4. 马歇尔供给需求理论:需求和供给完全相等时——需求和供给曲线相交时,市场便达到了平衡(即均衡)

5. 马歇尔的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它是斯密和李嘉图经济学的升级版。古典经济学关注市场如何掌控经济并使其繁荣。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理性的个人如何掌控市场

6. 庇古提出市场经常指引人们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往往会包含损害他人的副作用。

7. 吵闹的小号-福利经济学:我们如何在邻居的享受和你的烦躁之间进行权衡呢?

8. 外部性(externalities),除了创造者本身,还会对外部的人或公司产生影响

9. 经济学家们将那些不需人们花钱购买也能从中获益的商品称为“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搭便车”

10. 关于政府存在的一个主要经济论点就是如果没有政府便没有公共产品。

11. 罗宾逊和张伯伦的理论因为混合了竞争和垄断,因此被称为“垄断性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

12. 找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非常困难。今天的经济学家们使用的是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结果的影响,它对于研究寡头垄断的行为是极为有用的:经济学家们一直利用博弈论来检验不同企业在争夺市场统治地位时复杂的相互影响。

13. 萨伊定律认为所有生产出的商品都将售罄,理由是人们只在乎其所拥有的有用的商品。从任何一种商品售卖中获得的钱都会用来购买其他物品。一个企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缩减劳动力、关门大吉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因此经济衰退和失业是不可能发生的。

14. 当人们将所有收入用于消费时萨伊定律是适用的。储蓄是经济支出中的“流出部分”

15. 将人们的储蓄作为贷款借出,当供给大于人们的需求时,贷款价格会降低,即利息。利息降低鼓励投资者借贷

16. 浴缸的故事:凯恩斯认为,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便会发生经济衰退。生意人开始对前途感到茫然并停止投资。这意味着,注入经济的投资少于流出的储蓄。浴缸的水位开始降低。产量降低,工人数量减少,经济陷入了衰退,这就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状况。

17. 衰退的原因是人们选择储蓄,而不是支出凯恩斯说:“每当你存下5个先令,一个工人便会丢掉工作。”

18. 大萧条时期以及此后数次衰退期间出现的百万失业人口是支出变少的牺牲品。

19. 凯恩斯以后,经济学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将经济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和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消费者和企业如何做出选择)

20. 熊彼特:“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他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别的,只是永不满足的企业家们带来的不断的变化。

21. 经济自由的观念——政府让人们自行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是不可能的。没有政治自由,人们就无法自由地思考,政府会告诉你该做什么、想什么、如何生活

22. 非洲黑人刘易斯:发展经济学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为应该发展工业

23. 最好的阻止犯罪的方法是让这件事变得没有收益可言

24. 阿罗和德布勒证实了“第一福利定理”:如果经济体存在一般均衡,那么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帕累托最优是有关社会福利的极限概念,它的作用是排除资源被浪费的情况

25. 货币和利率不会对经济的总体需求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者于是认为对投资发挥真正刺激作用的是商人的乐观感受,而并非低利率

26. 当失业率较高时,意味着经济体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因此倾向于低通胀(通胀反映价格增加的速度)。当失业率较低时,倾向于高通胀

27. 公共选择理论当中,这些人是消耗资源的寻租者,而被他们损耗的资源原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作用

28. “时间不一致”(time inconsistency)的问题:今天的最佳选择,并非明天的最佳选择。时间不一致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是政府放弃对中央银行的控制

29.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低失业率伴随着高通胀。如果政府刺激经济,理性的人通常会预见到更高的工资会被同样上涨的物价所抵消。人们的真实工资(能够实际购买的商品)不会改变。当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更多地工作。政府政策的唯一效果就是推高了通胀

30. 帕累托最优:一个人福利的增加,不以另一个人福利的减少为代价

31. “非生产性家庭主妇”(unproductive housewife):当一位男性为保姆的打扫、烹饪和照料孩子的工作支付薪水时,这位女性的劳动就被算作国家国民收入当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位男性娶了这位女性,她就成了家庭的一部分。她继续打扫、做饭,但是作为妻子却不再得到收入,她的劳动也就不再被算入国民收入之中

32. 损失厌恶:比起收获,人们看起来都更讨厌损失。一旦你得到什么东西,它的价值对你来说就更高了

33. 如果你一开始没有马克杯,你的基准点就是没有马克杯,那么得到一个就是获得。如果你一开始有马克杯,你的基准点就是有马克杯,那么放弃它就会被看作是损失,从心理上来说你会觉得不好受

34. 一个计划能够拯救200人,而另一个计划会导致400人死亡。哪一个计划更好?两个计划的最终结果完全一样。第一个计划被表达成相对所有人都死去的基准点的获得,而第二个计划被表达成相对所有人都获救的基准点的损失

35. 人们购买股票不是因为他们对于企业的产品有了积极的评估,因此股票价格和企业的真实价值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投资者陷入了给不合格企业提供资金的风险——而这并非经济资源的最佳使用方式

36. 如果政府让医院引进一套完全自动化的挂号系统,接待人员会失业,同时那些设计该系统的工程师可以挣到大钱。与其花钱研发这个系统,政府可以决定培训非常有效率的接待人员。更高的就业率(在医院和人沟通也会让人感到更愉悦)可以导向更平等的结果

37. 皮凯蒂方程式:r代表财富收益率,g代表经济增速,r>g(贫富分化的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