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生而为人,我很好抱歉!”。这是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但是人生到底是甜还是苦的?每个人的答案也许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生境遇,塑造了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又造就了迥异的生命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人生的真谛,只有理解了这个真谛,我们才不会哀叹自己的命运,而会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是生命的常态,逃避只会让日子变得更加艰难。回避问题和逃避苦难的倾向,使得我们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现代社会变化速度太快,我们大部人很难跟上它的节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心和家庭都变得有些脆弱。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我们会关注躯体的健康情况,但却忘了心理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M. 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正视心理问题,找到通向心智成熟的路,不是没有,只是因为比较难走,所以少有人走。我们只愿意贪图眼前的安逸与快乐,却不愿意获得长远的幸福。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他可以引领大家找到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迎接幸福人生!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为我们剖析了问题和痛苦产生的根源,人生苦难重重。我们不应该无视这个客观事实,而应选择面对它,面对自己生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生的问题和苦难具有重要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让心灵变得更健康。
作者提到的解决之道就是自律。“所谓的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的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引自书中)”。这些原则并不复杂,关键是能深入地理解,落实在现实生活中。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例如,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给小孩分糖的时候,给他们每个人发4个糖,提醒他们如果能不把所有的糖吃掉,并且看谁留得最多,等一下就奖励他等量的糖。让孩子学会忍耐。在这个过程中,他忍受了暂时不能吃太多糖的痛苦,而最终收获更多的糖果。这种例子,也可以从我们青少年中看到成果,我们中国的学生几乎都必须参加高考,才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校门,大部分的孩子也都来自普通家庭,我们很多人,只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而高考的比拼不是一时,而最少高中三年是比较辛苦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勇敢地面对高中学习的辛苦与困难,不为了一时的安逸逃避学习,那么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进入优质的大学深造。就有机会接触到一群更加优秀的人,扩展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那么问题就会越积越多,阻碍我们心灵的成长与心智的成熟。有人说18岁以前靠父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很多时候出生在什么家庭,对我们的人生道路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的人生并不是父母的简单复制。我们应该有自己坚持与立场。18岁以后,我们不能在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了。出生于开明的家庭,当然是一种幸运。但没有,我们只能勇于承担,勇敢地面对一个人生问题,做自己的主人。以前,我会花时间抱怨父母的管教太严了、规矩太多,使的我的脑筋不够灵活。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活着父母的庇护与阴影中,我应该自己去成长,既然我不喜欢他们的这种管教方式。我开始去思考我想要过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也付诸行动,通过阅读、与学生交流,来寻找我自己,享受自己的人生。我的抱怨变少了,生活也越来越上轨道。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我们需要事实求是,杜绝虚假。直面问题的核心。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伤害,不要想各种办法来粉饰太平。伤心了就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忠于现实,尽管会带来暂时地痛苦,但却比沉湎虚假地舒适感要强,因为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忍受暂时的痛苦,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
自律的第四项原则是保持平衡。自律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面对事实,又要勇于承担责任,还要学会先苦后甜,同时又要学会活在当下,学会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保持平衡。例如,有人惹我们生气了。当我们生理或者心理上受到别人的侵犯时,正常人都会觉得很生气。如果终生不生气就注定要受到别人的欺负,但是一直生气也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表达,我们的怒气,让对方自己我们的底线在那里。我们的情绪也得到了纾解,对方下次也不敢轻易侵犯我们。
总之,自律是我们心智成熟的重要方法。而自律的支撑,源自心中的爱。如果我们对自尊自爱,那么不用别人胁迫,我们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好地生活,自然懂得自律。热爱一件事情,你自然就会对它倾注心血,全心付出。
M.斯科特.派克,他是一位心理医生,他的论点都是通过他的病人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找到支撑的。我在这些心理案例中发现,很多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人,都是和父母关系不太和谐的人。有些父母关系不好,容易忽略孩子或者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忙于事业,却忘了去关心那给最需要关心的人,让孩子的内心非常孤独;有些父母,总是习惯于打压孩子,最终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作者在书中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人生的基石。“家长的角色和心理医生相似。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坚守权威,颐指气使,才有助于家长拓展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因此,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改变,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与此同时,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跟着一并走向成熟,这对于双方都是大有益处的。”
我们都为人子女,并且大部分人都将会成为别人的父母,虽然心智成熟的旅程,并不容易走,但是我们应该永远在路上,用自己心灵的成长来滋养孩子的心灵,同时借由孩子的到了,修补童年的伤痛,实现内心的生长,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