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我对《模型思维》这本书的理解。
《模型思维》这本书是广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负责人斯科特·佩奇教授的著作。《模型思维》和斯科特·佩奇的另一本著作《多样性红利》可以称得上是姊妹篇。《多样性红利》讲述了多样性认知工具和多样性思维的重要性,之前檀林老师在湛庐阅读精读班上领读了这本书,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聆听。与《多样性红利》相比,《模型思维》这本书则往前更进了一步,从思辨走向准实操。这一点正如这本书英文版的副标题所言:让数据为你工作,你需要知道这些——关于模型的知识。
说起模型,相信你不会陌生。模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模型都蕴含着一种世界观。模型思维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超越具体的模型而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每个模型又都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每个模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模型的适用范围误用或滥用模型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还会使我们陷入模型迷茫综合症——知道很多模型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它们。模型的这个特性促使我们——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多样性的模型思维,从而在规避单一模型固有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模型多样性的红利,实现对复杂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也正是我对模型思维的理解:模型思维实质上是多模型思维。
丨这本书在讲什么?为什么值得精读?
在充分理解了模型思维的重要性之后,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模型,丰富自己的“模型”工具箱,并通过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提升自己灵活运用模型的能力,让自己从一个模型思考者走向模型智者。《模型思维》这本书正是为此而写,为你而来。
说到这儿呢,可能你会关心,能不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应该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简而言之,《模型思维》是一本关于模型的书,书中一共介绍了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模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到复杂的博弈论模型,从传染病模型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随机游走模型到路径依赖模型,从学习模型到多臂老虎机模型。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本书是否很硬核?是否很枯燥?是否很难啃?会不会兴致盎然而来,悻悻而归?我非常理解这些疑问和顾虑。这也是这本书需要精读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多模型思维要求掌握多个模型。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懂得非常多的模型细节和深奥枯燥的数学,只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提出的背景和适用的应用场景。要成为一个模型智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建立模型的数学能力,更需要的是灵活应用模型的创造力。
《模型思维》一书,就是本着这样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形象具体地介绍各个模型及其应用场景。通过精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成为真正的模型智者——熟知各个模型并能灵活运用,做到“无招胜有招”。
丨我将如何领读?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会用什么样的精读方法领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读者心声。在湛庐文化发起的读者调查问卷中,75%左右的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掌握通过模型理解世界的方法并提升决策能力,超过80%的读者目前阅读了《模型思维》一书不到一半的内容,接近60%的读者希望有领读者一起交流和分享阅读体会。有读者将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比喻为 “带着文科生的好奇推开了理科生的大门”,更有部分读者直呼“太难”、“烧脑”。
透过这些来自读者的心声,我们从抽样调查模型的思维来看,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直观印象或简单结论:(1)读者对于《模型思维》寄予厚望,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掌握多模型思维,增强利用模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相当一部分读者在学习具体的模型时,会面临一些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易入手和灵活掌握;(3)在掌握具体的模型之前,不了解书中不同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难以把握阅读本书的主线,做到对模型的融会贯通。
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层面:(1)这本书适合哪些人来读?(2)不同知识背景或阅读目的的读者,该如何阅读这本书?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是这本书的读者,并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收益。问题在于如何阅读。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体验,并能事半功倍。为此,我制定了精读本书的详细计划。
本书从结构上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模型思维,第二部分分章节介绍各个具体的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阅读第一部分应该不会太费力。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一部分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决定了你阅读本书所能获得启迪的上界。因此,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不多,我在精读计划中足足安排了两讲(第1-2讲),深入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应第1-4章)。
在介绍具体模型之前,安排了一讲(第3讲)专门介绍模型中经常用到的两类分布——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对应第5-6章)。
接下来便是具体的模型了。乍一看目录和模型名称,这二十多个模型似乎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弄清楚这些模型的关系能够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另一方面,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又需要知道每个模型是做什么的。这便进入了一个“鸡和蛋”的怪圈。
为了打破这个怪圈,让读者提前理解这些模型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选读相应的模型。作为领读者,我会专门安排一讲(第4讲),总体介绍这些模型的关系,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接下来的14讲,我将书中讲述的模型进行归类,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个介绍各个模型。具体到每个模型,我首先会用通俗的语言概述模型的本质内涵和适用范围,随后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加深对模型的理解,最后介绍如何灵活运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模型运用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丨为什么我来领读?
介绍完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精读计划之后,我相信你对这本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自己,这样便于你了解,为什么由我来领读这本书。
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几乎每天都在和模型打交道,对于《模型思维》这本书中介绍的模型可谓是熟稔在心。这里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下我的日常工作,便于你了解我。
我的研究兴趣跨度相对较大,包括大数据分析、网络科学、社会计算、深度学习、信息传播、智能金融、科学计量。如此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经历,使我有机会深度接触和使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模型。在与形形色色的模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叹服于每个模型对复杂研究对象的简洁抽象,以及模型背后的深刻洞察。同时,在使用这些模型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了每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多模型思维的重要性。
在日常科研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和推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著作。应湛庐文化之邀,我翻译了网络科学领军人物巴拉巴西教授的《链接》和《巴拉巴西网络科学》两部著作。另外,我还翻译了通过大数据研究历史文化的《可视化未来》一书。作为教师,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高级人工智能》和《网络数据挖掘》,获得同学们的广泛好评。作为讲者,我两次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杰出演讲者荣誉。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一个简单介绍。
接下来,我想聊一聊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坦白地讲,在收到湛庐文化邀请我领读《模型思维》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一方面,我日常科研工作繁忙,担心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这份责任。另一方面,通过隔空对话的方式讲述模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全新体验和挑战。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试一试,不为别的,只为与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和湛庐文化多年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湛庐“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这一信念的力量,阅读使我们充实,阅读使我们愉悦,阅读使我们虽相隔千里而心照神交。为此,我选择来到这里,开启一扇门,和你一起精读《模型思维》这本书。
最后,欢迎你加入《模型思维》精读班。衷心希望通过我的领读,能够帮助你领略多模型思维的价值,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掌握丰富类型的模型,在成为模型智者和模型思维实践者的道路上乘风前进。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期待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与你共同阅读、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