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激励及激励的类型
故事:老人与孩子
有个老人,退休以后很想安静,于是在郊外找了一间带有篱笆墙的房子住下来,希望度过一段安静的晚年生活。
可是,这安静的生活没有过多久,就被一群小孩子给打破了。附近的一群孩子经常跑到这个老人住的院子的篱笆墙外面,手持小石子,盯着老人房子的窗户,往窗户的玻璃上扔,看谁扔得准。于是,老人在屋子里就得经常听着着叮叮当当的响声。老人是个喜好安静的人,被这群孩子吵得不得安宁,就出去训斥这群孩子,孩子们就跑了,但是老头一回屋子,孩子们就又来捣乱。如此不断反复。
后来,老人想了个方法——
这一天,老人从房子里走出来对那些孩子们说:“你们过来,不用跑了。我这几天已经开始习惯你们扔石子的声音了,没有声音我反而不习惯了。这样吧,为了鼓励你们以后能够每天都能够坚持来扔石子,我给你们一人1元钱,你们每天都过来扔石子,好不好?”
孩子们一听当然很高兴,不但有得玩,竟然还有钱拿,于是扔得更起劲了。
过了几天后,老人出来准备给孩子们付钱之前说:“这段时间我经济有些紧张,从今天开始,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孩子们一听,有些不太开心了——怎么开始降价了呢?于是不再那么投入的扔小石子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这次对那些孩子们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现在经济更紧张了、实在没有钱了、以后再不能给你们钱了,但我希望你们以后还能够继续坚持过来扔小石子,好吗?”
孩子们本来就有些不那么开心了,这次一听连那五毛钱都没有了,抱怨了一句:“不给钱,谁还给你扔啊?没门儿!”立刻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扔石子了。
老人这个做法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本来,小孩子们扔小石子是出于一种游戏的乐趣,是一种内激励动机驱动孩子们来这样做。而老人用的方法是成功地将孩子们本来的内激励动机——快乐,成功的转移到了外激励动机——金钱奖励。而逐渐的,一旦外激励刺激缩减或者取消时,孩子们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究竟什么是激励?什么样的激励才是我们需要的呢?
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根据激励来源进行划分,激励可以区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两种基本类型。
所谓外激励,是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外酬是指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以外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不是同步的。如果一个人欣然从事一项又脏又累、枯燥无味、别人都不愿干的工作时,或当别人都已下班回家,只有他甘愿留下来加班时,他所得到的激励可能多源于外酬的刺激。即,他之所以留下来,纯粹是为了干完这些任务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外酬,如加班费、奖金、其它额外补贴或领导的认可等,他对完成任务的态度是例行公事,一旦外酬消失,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
一个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层次的影响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机”(hedonic treadmill),它使你很快就适应了好事情,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当你收集到越来越多珍奇之物,职位越爬越高时,你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你的名望和财富不能再为你带来幸福,你必须拥有更多、更好的,否则就感觉不到幸福。但是一旦达到那个层次,很快你又适应了,又必须去追逐更多、更好的,如此循环下去,你永远也幸福不起来。很不幸的是,有许多证据证明了这个“跑步机”的确存在。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外激励就像“幸福跑步机”,同样的激励效果会边际递减,需要不断的增加激励总量才能保持激励的程度,而激励总量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持续增加的,因此由外酬引发的外激励是难以持久的。
所谓内激励,是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本身,是对内心的激励。内酬是指工作任务本身的刺激,即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是同步的,即俗话说的"乐在其中"。例如,一个学生,当他解出了一道难题时,他的欢欣鼓舞之情并非源于老师所给的优良成绩,而是攻克难关、掌握知识的欢乐。如果工作能让人们发挥其所长,喜欢这种工作,那么工作本身就是激励,它能较持久地维持人的动机水平。内酬所引发的内激励,会产生一种持久性的作用。内激励与成功三要素中的“热情”直接相关,也与塞利格曼“幸福五要素”中的“投入”相关。
内激励与外激励有本质区别。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外激励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在内激励上同时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单靠外激励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内激励很难从外部获得,并且有些内激励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由于外激励的介入而消失。
现实中,类似前面故事中老人的做法有很多:
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好奇心也是促进一个人学习的有效驱动力(内激励),几乎每个小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爱学习的。但为什么慢慢地、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学习的动力却渐渐的减弱呢?很多孩子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制定了一些“奖励措施”:如果你考试成绩好,妈妈就给你买什么礼物,或者暑期旅游等等。本来孩子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他们也能够不断地从学习成长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的,却不知不觉的被父母的奖励措施引导到为获得那些奖励而努力学习。
心理学家吕克·莱珀、大卫·格林和理查德·尼斯比特观察了一组3-5岁学前儿童玩耍的情况。他们想知道孩子们在自由玩耍的时间里,何时会在一堆玩具中选择拿起一套马克笔,以及能坚持画画多长时间。接下来他们向一部分孩子宣布用马克笔画画有可能让他们赢得“优秀小玩家”的奖励。结果不出所料,被提供奖励可能性的孩子们花了更长时间用马克笔画画。你可能觉得奖励是增强动力的好方法——这样想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真正有趣的事在几周后发生了。他们在回访时发现,那些获奖的孩子在没有奖励的前提下对画画不再感兴趣了。他们对画画的内在动力被奖励破坏了——马克笔变成了得奖的工具。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被奖励控制了。而那些从未被奖励过的孩子依然如以往一样想画就画,为画而画。他们的内在动力完好无损——玩马克笔依旧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但是没有预期的奖励和不与表现相关的奖励都是有效的。因此学前班儿童们在得到惊喜奖励(如画画之后宣布给奖励),或无论选择玩什么都得到奖励时,他们对马克笔的天生喜好不会受到损害。类似于“干得好!”的口头奖励也不会起到反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当事人理解奖励意味着什么,如果奖励是针对成就,则会增加个体的内激励动机;如果奖励是为了控制当事人,而且他相信是奖励导致他的努力,那么就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兴趣。
自我激励是自己对自己的激励,不仅仅包括内激励,自己对自己的外激励也属于自我激励。如每当自己完成一次5公里的跑步后,奖励自己一杯咖啡;当自己实现自己年度的目标后,奖励自己一次旅行;当自己通过某个重要的考试后,奖励自己一件平时舍不得买的衣服。人的大脑像个小孩子,适时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它下次做得更出色,但这类的奖励不要不断的加码,随着行为的重复,大脑会形成习惯,虽然奖励的边际效应递减,但习惯的力量远远超出了这个递减效应,甚至最后不再需要这个奖励。
你无法激励任何人,除非你能帮助对方更好的学会自我激励。也就是说,真正能够激励自己的,本质上一定只有你自己!
组织中激励如何发挥作用,取决于领导者和组织如何去做。
-END-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 石泉,成都时代出版社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电子版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第三单元:管理情绪与压力
第二部分:客户中心实用管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1 动机及动机理论
4.2动机的类型及转换
之一;
4.3激励和激励的类型
4.4客户中心激励实践
4.5单元小结
第5单元:团队管理
5.1理解团队
5.2团队构建与发展
5.3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
5.4团队决策
5.5单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