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北京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但北京太大了,在古老的通州也有一种说法,那时候通州还叫通县,不到三教庙,不看燃灯佛塔,就不算是到过通州。可见,三教庙对于通州人来说是一个圣地了。
这两年一直住在通州,对于三教庙这个通州圣地已经久有耳闻,但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在维修,没有时间去。7月8日的周末总算腾出时间来,便与赵先生携手一游,去探秘这古庙和古塔的底蕴。
三教庙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旧城北部的区域大成街北侧(原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址,现位于通州大成街1号院——司空小区北侧) “三庙一塔”也称“三教庙”。简单地说就是佑胜教寺,文庙,紫清宫,文庙供奉孔子,佑胜寺供奉燃灯古佛,紫清宫供奉太上老君,该三座庙代表了释道儒三家,所以称为“三教庙”。一塔指的是古燃灯塔。儒、释、道三教在这里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呈“品”字形布局。佑胜教寺的西侧,耸立着燃灯古佛塔,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是古通县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据考证,燃灯塔始建于北周,而紫清宫建于明代中期,三教和谐共存了400余年,三座庙宇中,文庙在前,规模最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而称先有文庙,后有孔庙,所以这里古老的气息可谓非常浓郁。
见过北京孔庙的盛大和庄严,再进到文庙的大成殿的时候,觉得略有些失落。但想想也是,文庙虽然早建于孔庙,但毕竟历经多次损毁重建,而且所处的时间、位置都受影响。不过大成殿门前那一尊古老沧桑又庄严挺立的孔子塑像,依然代表着天下文人的至高成就和智慧。“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这清净的文庙恭恭敬敬的拜一拜孔子,可谓带着满腔抱负。文庙坐北朝南,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有余,中轴线下埋有金水桥。大成殿五间,进深三间,歇山筒瓦顶,一斗三升交麻叶斗拱,明间四攒,次间及稍儿间各递减一攒,山面六攒,和玺彩画,井口天花天鹅图。今仅余大成殿一座。金水桥损毁严重,文庙损毁严重,如今仅余的,也是历经百年风雨,看过了世态炎凉。
佑胜教寺与紫清宫东西并列均为一进院落,佑胜教寺山门殿三间,正殿三间,有民国时石碑一通,记载着八国联军毁寺破塔罪行。佑胜教寺,又称“塔庵”,始建年代应早于燃灯佛舍利塔,据介绍,早期佑胜教寺的寺庙规模相当的宏大,经历代岁月,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大光明殿,一棵古树和一座标有“燃灯佛塔”的大香炉,殿内里面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
紫清宫为道教宫观,供奉太上老君。民间流传,紫清宫掌管抗旱。每遇旱年,人们便来紫清宫求雨,但求的不是太上老君,而是宫中壁画上的哪吒,因此紫清宫的民间俗称为“红孩儿庙”。
始建于北周的燃灯佛塔,据传说,古代通州境内多河,河中有妖怪,经常兴风作浪闹水灾,于是在城中最高处建造了这座镇河塔,用以镇河神而靖水患。这座燃灯塔全称为燃灯佛舍利塔,十三层、五十六米、八角形,砖木结构密檐式实心砖塔。关于燃灯塔的传说太多太多了,就可以自行百度了。我在这里不做介绍了。刚进外门的时候,远远看着这座塔,便感觉高耸入云,直立在这座院子里的感觉古老又坚定,仿佛千百年来并没有经过摧残一样,虽然心里知道,在各种破坏和自然灾害下,这座塔已经几次重修,但是那古老的底座仍然让人看到了斑驳的历史痕迹。所谓的古塔凌云,当站在塔下那一刻, 一点儿也不觉得夸张。
如果有什么烦恼,不能静下心来,不妨来此一游,仰头看一看这座塔,围着塔绕上几周,不但烦恼全然忘却,更会发现相对于千百年的岁月和历史,自己那点烦恼算不上什么。沧海桑田,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自己所纠结所固执的那些,不过是人心中的一点欲望罢了。
这里不但有主要的三教庙和一塔,还有其他许多古老之物,比如古井,比如古石碑,虽然多有残破,但从斑驳的痕迹当中隐约能看见当年的盛况,也能从那石刻的字迹当中读出历史的味道。这里,却是一个放松、怀想、清净、追思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