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9 也就是节后第一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了,获此殊荣的是来自美国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注意,不是那个顶级名表品牌“理查德.米勒”,不过他们都象征了“顶级”。理查德.塞勒做了哪些“顶级”贡献呢?我查了下,涉及面还挺广,比如禀赋效应等,我也只是在前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看到过,据说塞勒本人也在电影《大空头》中出现过。这么多贡献,还是能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在经济学中全面注入“心理学”。正好,这段时间在看《王阳明》的书,刚好看到他研究理学,并在“龙场悟道”创建“心学”那部分。一个问题突然冒了出来,中西相距500多年,这心学与现代心理学、经济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门外汉,初学者,肯定是给不了标准答案,但是这次诺奖却能给我至少3个启示,我写下来,算是对自己的复盘,对别人或许也能有点帮助。
一、10多年前学的《西方经济学》真不靠谱
上面这个题目本来我写的是“已被颠覆”,但细细想来不严谨,倒是用不靠谱更贴切,更有“彻底颠覆”的感觉,为什么呢?还记得吗,曾经书中研究的一切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是,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然后展开理论。就像爱因斯坦说“假设光速是恒定不变的”,然后展开了相对论……我们说的奥塔姆剃刀剔除的也是没必要的假设,但,不会剔完,这是科学的基本特征,那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一旦去掉,后面展开的研究还有现实意义吗?从我自己的一个故事说起。
记得07年毕业,我和几个同事分享了一个趣味“海盗分赃”的问题,跟“理性”与“博弈”有关,跟杀人游戏、狼人杀也挺像,问题是这样的:
船上有5名绝顶聪明的海盗,他们商量如何分配100颗宝石,石头剪刀布先排个序ABCDE,由第1个人开始提出分配方案,若同意票数(含自己)没有过半(哪怕是1比1),提出方案的人会被丢出大海,剩下的人继续分配,请问若你是第1个(海盗A)提方案的海盗,怎么分利益能最大化?
假设:5个海盗都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唯一目标是保命+利益最大化。
答案是:97、0、1、2、0
反向从5个海盗的理性视觉来分析:
海盗E:100(假如最后剩2个人,海盗E怎么都会投反对票,除非分给他100颗)
海盗D:0、100(假如只剩下2个人,海盗D知道E的想法,他自己考虑的根本不是分多少,而是怎么才能活)
海盗C:99、1、0(他知道E和D的想法,假如剩下3个人,自己1票加海盗D,怎么都会赢,所以给海盗D1个足矣)
海盗B:98、0、1、1(他知道CDE的算盘,只需给E1颗,他就满足了,因为自己死掉,下一轮1颗都得不到)
海盗A:97、0、1、2、0(他知道BCDE的算盘,给C1颗,D或E选1个给2颗即可凑齐3票,所以自己可以得97颗)
分给自己97颗。。。。。。
若现实生活中第一个海盗真的提出这样的方案,你只分到1、2个宝石,你会保证投赞成票?分自己97颗宝石的海盗恐怕被丢入大海的概率要高于97%吧。为什么?因为不爽啊!凭什么这么不公平!“公平”这种感觉理性吗?恐怕是个人或多或少会受情绪影响,没办法,这就是“人性”。
既然假设不成立,得出的结论用于现实分析靠谱吗?那经济学那些以“人是理性的”为前提,通过模型得出了结果,却不能有效预测未来,那意义何在呢?
但是行为经济学可以,远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近到超市9.9元的定价,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深处在行为经济学的“社会实验”之中,这些“套路”预测着我们的选择,如果有人用GDP,CPI,M2,PMI等指标直接推导出个别现象的预测,就像华尔街猩猩丢飞镖的典故一样,会被精英们嘲笑,这就是现实。
那对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这个时代,谁用冷冰冰的数据指标,来预测我们活生生的行为靠谱吗?别瞎扯蛋了!
二、心理学配经济学,豆浆配油条,接地气!
我从小家境并不宽裕,我妈妈是一个典型的节省持家的家庭妇女,我爸在用钱方面对我管教也十分严格,因此,从小我就养成了节省的习惯,甚至有点过,记得2003年进大学,一个月生活费500元,1元的荤菜,2毛的饭,5毛的素菜,一元七毛就是一顿饭,但省下的钱可以拿去买电脑,买的时候也是货比N家,总之,绝不因为被忽悠而多花冤枉钱。过了30岁,在我思维模式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多习惯,就是“不喜欢浪费”。比如点了一桌子菜,如果吃不完,我会本能的很不舒服,为了安慰自己,总是死撑硬胀的吃完。
我曾经一直认为,自己是那种不求“便宜”,不求“昂贵”,但求“经济”的理性人,但是,学了点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经济学),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好多年!
先说因为节约而吃撑这件事,首先,这顿饭的钱已经给出去,你吃与不吃,它就在老板包里,不增不减,这是你无法改变的,而吃撑与不吃撑是自己对身体影响的选择,对身体来说,适可而止肯定比吃撑胀肚子选择更优。一个是既定事实,一个是自主可控的选择。为什么还要为了“节约”吃撑?典型的不理性!因为心理上认为这是“经济”的,而实际上,这种选择是雪上加霜,用更多损失换取没必要对“心理安慰”。
再比如炒股,2015年股灾之前,我很认真的研究了如何炒股,然而考取SAC两门考试后,继续认真的做着2件蠢事,1件是用所谓“技术分析法”分析已经买了的股票,不停寻找它必涨的理由,另1件事就是天天守着电脑,心随股价“潮起潮落”。我花了大量时间干了2件无效的事,是因为我不知道禀赋效用(就是这次诺奖主要贡献),还有不确定性(量子力学揭示对生物学特征,心理学就正在向心理学靠拢)。
这两种做法都是徒劳的,而心理账户,边际概念这两个概念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非理性”选择。
比如“心理账户”造就损失厌恶,实际账户与心理账户是两回事,就像现实与想象有差异一样,而每个人的想象可能又千差万别,“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直觉上人人都有共通之处,而心理学正是研究这类共性。面临同一种选择,2个心理账户不一样的人,做出的选择也会不同,比如你有机会获得50元,或1/2几率获得100元,你会怎么选?假如换一种等价的方式,你一定会失去50元,或1/2的几率失去100元,你又会怎么选?实验证明前者选直接领取50元的多,后者选赌一把的更多。这就是不同心理账户造成多损失厌恶,尽管选择是等价的。
边际的概念更是好用,之前一篇文章提到过斯多葛2分法,每一个时刻的选择,只考虑这一点,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点过的菜,花过的钱不叫成本,因此,只考虑未来,如果当初我能明白这个道理,炒股时就不会明知道股票选错了,却因为亏了钱而舍不得卖,亏更多。就凭这点,在我身上就值40万,因为这40万都是2015年股灾交的学费。
因此,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要想未来选择代价小,学点心理学。
三、心理学与心学,貌似千丝万缕
这第三个启示,其实也是我自己给自己提对一个问题,到底王阳明的心学与现代心理学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说实话,我不知道。但从我自己的认知来看,我猜是有。为什么呢?我把线索简单整理下:
我们把时间,空间尺度拉大点来看。
先拉到500多年前,1508年,王阳明在儒家思想对侵泡下,研究朱熹理学,关键是经历了宝贵的极度苦难体验,最后“龙场悟道”,创建了“心学”。遵从自己内心之良知,做到知行合一,直白点说就是,要边学边实践,方法+体验(格物致知),然后成为你自己。现在,王阳明已成大网红,话说中国圣人2个半,孔子、王阳明+半个曾国藩。日本人也崇拜的五体投地,为什么现在都在说“个体的时代来到了”?跟心学的呼声一致,现代心理学地位也如此之高,这不,心理学也跟2017年经济学奖扯上了关系。
同样是500多年前,分别来到欧洲和美国,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了宗教改革,新教与天主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正是我心中有耶稣,我虔诚,我自豪!还需要交狗屁的赎罪券,信狗屁权威,信狗屁教皇。然后,象征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来了,尤其新教盛行的北方,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天顶画》装饰教堂,维米尔只画仆人与生活日常,因为他遵从内心;巴赫创造《马太受难曲》歌颂耶稣,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抒发耳聋后的生命之壮阔,因为他遵从内心;但丁压抑单相思创作《神曲》来游历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雨果却用《巴黎圣母院》来尽情抒发善恶爱恨之情感,因为他遵从内心。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提到了近500年来“人文主义”的主旋律,就3个字“向内求”,即向内心求。这又跟王阳明“心学”扯上了关系。
再说1507年,亚美利哥出现在世界版图,这就是America,还记得《教父1》中,从西西里岛逃亡至美国时,一船难民申请凝重的望着自由女神像的镜头。是的,自由女神像正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据说北美璀璨的文明也是清教徒的礼物,清教徒正是当年宗教改革后,航海时代从欧洲移民来的清教徒们,他们正是生活于边缘并向往“内心自由”的那群人,但后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人人以富兰克林为榜样,遵从“内心”,自由市场,带来自由的繁荣,500年后的美国经济学家,又在这样的文明中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样500年的轮回,跟同是明朝到当代繁荣富强的中国对比,据说现在身价上亿的企业家,必读王阳明“心学”,看似两个繁荣没有半点儿关系,但整个过程怎么看都有些“神似”。
最后,跳到二战前与二战中,1939年去世的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法但开山鼻祖,是他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的征程,而跟他同一时代,略微年轻些的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尔,经历了一场充满意义但人生。最近刚看完他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说实话,这书名翻译挺烂),他的经历像极了王阳明,一位吸收了佛洛依德精髓的心理学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极度苦难的人生体验,在非常稀缺的场景中观察,研究,虽然他失去父母,失去妻儿,但幸存后用9天完成了这本书,开创了心理学但“意义疗法”,其核心思想跟王阳明的心学如出一辙。
这些雷同真的只是巧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世界不为我们而存在,它的秘密也没义务让我们明白,那怎么办?继续探索呗,生命不息,前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