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想到说这么无聊的话题?因为最近妈老汉儿(爸妈)跟我说这话都说得起茧了,现在也烂大街了(不只是现在,一直在烂大街!),有段时间基本上只要是鸡汤的,都得来上这么一句,简直恼火,不怼一把浑身不舒服。反正他们都看不到不是?
先从这句话的出处说起吧,这事儿搜搜知乎就能解决:
《华严经》并没有这样的原句。一般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何谓“初心”、“初发心”,有慧月法师这般解读:
何谓初发心?它是我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在佛门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发心最真实;一切发心中,菩提心最稳固;相续的菩提心中,初发之心最珍贵。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怀着这份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转自知乎追梦者的回答
大致说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修佛之人给自己的一个警示。当然,这对一个深知修佛修道就是自己人生终极目标的人来说,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但是,如若将这句话放在一个更大的,价值取向更多元的环境下,那我觉得就有失偏颇了。
先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情景吧:例如一个修佛之人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人,或者别的啥事儿,或者是一道肉菜(比如说棒棒鸡。嗯,棒<Bump>棒<of>鸡<Chicken>真的是好吃<好听>)。然后,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这人清醒地发现修佛求道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只不过是自身经历不够时的一个暂时的目标。(当然,并不能保证他这以后不会后悔,因为人仍旧受限于他的经历和眼界,但这是另一码事儿)。
这时,他的目标就转变为追求一个人,一件别的事,或者一口又一口棒棒鸡。谁又能说追求棒棒鸡是错的呢?如果这人清醒地知道棒棒鸡是他人生幸福之要素,那么追求顿顿有棒棒鸡不也既明智又浪漫不是?
总的来说,在这里最大的纰漏就是这世上除了修佛修道还有很多别的价值取向,此外让一个人一开始就认定适合自己的终极目标是很困难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句话让我觉着浑身不舒服:因为将这话单独拎出来放在一般语境下的时候,它的前提假设就有问题——它要求价值取向或者说人生目标是固定的。要实现这个前提,要么我们对外做要求,将所有人的价值取向统一,让所有人只把一个东西作为终极目标;要么我们对内做要求,让一个人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终极目标。对外来说,这是荒唐的;对内来说,这近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不乏有这样厉害的人,但至少我不行。而且,在这些人之中,大多数又是感性的执念所造成的结果,换句话说能清醒地开上帝视角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当然,这并不是说执念不好,但它不符合这里所讨论的东西)
一个前提假设就有问题的论调,不论其之后的推导过程多么严密多么优美,得出的结论终究也只会是一堆垃圾,何况这句话单独放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推导。拿垃圾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我不敢说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人生的随机性太大,但至少从动机上来说就是愚不可及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句话就是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嗯,单独拎出来放在一些鸡汤里它就是垃圾,而且还有毒),但它所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或者说从局部上来说这句话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在一段的时间内(局部上),人能很清醒的认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很想去实现这个目标,这个时候不因一时意气用事(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受到别人的意见的影响)而糊里糊涂地陷入诱惑就是很有必要的。比较有意思的是“局部”的定义受制于每个人的资质,有的人可能时间很短,厉害的人真可能拉长成一辈子。但是,如果我们推极限,假设人能活无限长的时间,那事情就变得暧昧不清了,毕竟我们谁都无法活无限长的时间,但至少从概率上来讲永远保持不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毕竟对来说,。
主观上来讲,我觉着宏观上更为明智的人生动机应该是清醒地变化,边走边看边想,实时动态地给出自己的判断。换句话说,变化大体来说是好的,只要是出于理性的判断,知道自己在干嘛。当然,首先这些话出于我个人的审美,我对“动”的好感胜于“静”,虽然我读周易不多,但对它崇尚变化的思想很是欣赏,而对日本人所说的什么“一生悬命”就不是很能get到;其次,我也不想走极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也是很明了的。
反正终归一句话,不管是选择变还是选择不变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能清醒理性地知道自己在干嘛。
稍微打个岔,这儿我得说明几件事儿:
其一,理性清醒的判断不一定会导致好的结果,因为这受限于一个人的智力、眼界,以及最重要的——命运。但理性的决定至少尽可能地利用了所有可控因素,单就这点动机就很好。
其二,理性不完全等同于表面上的利益驱动。当然,如果将利益定义为目的,或实现目的的手段,利益驱动和理性判断是很接近的,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等同。但是,一般语境下,诱惑或者说实现目的的干扰项也会被定义为利益,这样来说,等同就是有问题的。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人会因“利益”驱动而做出意气用事的决定和判断,但事后又用理性的外衣将自己鲁莽的决定合理化,这就非常狡猾了。
其三(非常主观的一点),其实就个人而言,对大的方向时要保持理性,但一些细节和手段上我更倾向于有点儿随机有点儿理性。因为过分的理性其实很像贪心算法,总是得到局部最优解(掉坑里)。所以加点儿随机也没啥不好不是,而且还很浪漫呢~(虽然命运很牛掰,已经给了足够的随机了,但自己再加一点儿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大概什么感觉呢,就是有部分随机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感觉,这种幻象自己觉得挺好玩儿的。至于随机太大搞得收敛不了,我自己倒不是很在乎,这就是命呗。深究一下原因,可能是我一直把好玩儿当目标吧,另外我也深知命运的强大,自己加的那点儿随机算个串串儿,不过沧海一粟罢了。算了算了,扯得也太远了吧......)
最后,还想稍微讨论一下为啥这句话会变得这么烂俗。嗯......算了算了。“我没有,我不想.jpg”。为啥?因为这首先这除了使我娱乐并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益处了,其次探究这些原因我不免会给出很多没来由没推导的臆测,这就很无聊了。
呼,终于舒服了。
(因为牢骚,因为怂逼而凑出了一篇文章,我也是厉害,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