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纯然且富有灵气的精神体,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最为美好的部分。
Hello!大家好,我是阿盛~
继续分享孙瑞雪老师积淀十年的新作《在爱中成长》,上一篇推文简单介绍了整本书(点此查看),本文继续分享第一章《母爱》和第二章《父爱》。
《在爱中成长》
孙瑞雪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24年7月 版
第一章 母爱
作为女性,我一直觉得,极为幸福的一点是:“女性的生命中蕴含着一种高度敏感的沟通能量以及本能的心灵之爱。不过,这种处于沉睡状态的潜质,只有当女性成为母亲,在与婴儿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才能够被唤醒。”
“可以说,母亲这一角色,是依靠婴儿培养而成的。唯有在与婴儿建立起紧密联结并悉心照顾婴儿的过程中,母亲才会被婴儿所唤醒,并慢慢地被塑造成一个真正的母亲。”
“母亲并非仅仅是生物性上的代表,她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精神与意识状态层面的重要角色。”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以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为切入点,提出母亲实际上是由婴儿塑造而成的。
与此同时,婴儿需要在对母亲全然的依恋、与母亲的紧密联结中(“从灵性层面而言,这是一种毫无保留的联结,恰似花的香味融入空气一般。”),推动自身个体情感健康、社会技能以及心理韧性的发展。
所以,孩子在出生后的头六年能否与母亲建立良好联结,是孩子生命质量的关键。这个机会对于母亲和孩子来说同等重要,一旦错过,焦虑极有可能会伴随孩子和母亲的一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妈妈出于对自身事业、学业持续发展的考量,选择把孩子寄养在外地的亲友家中;或者在孩子两岁前就将其送入托儿所,抑或是在孩子三岁左右将其托付给全托幼儿园。
“从表面来看,婴幼儿时期是否得到母亲精心照料的人或许差别并不显著,但实际上,二者的内心世界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幸福感、安全感、价值观以及自我认可度等方面,都会展现出极大的差距。”
对于那些深陷现实困境、确属无奈的母亲,作者给出如下建议:
“倘若母亲无力抚养孩子,应向父亲求助,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在婴幼儿时期将孩子寄养,容易使孩子产生 “被父母抛弃”之感。更为严重的是,在寄养数年之后又将孩子接回,会让孩子产生二次“被寄养人”抛弃的感觉。因此,尽管孩子在祖父母或亲友家中或许也能得到关爱,但这与亲生父母所能给予的爱有着本质性的差异。阿盛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若父母出于事业发展的考量,打算把孩子托付给别的家庭抚养,那么,还不如不做出生育的选择,因为生育与否,完全由父母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必须明白,这个生命将依赖母亲和父亲而生存,除此之外,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家庭。”
在近期的脱口秀节目中,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选手Echo 冉榕讲述了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她的姐姐们从小被父母殴打的经历,最后,她感慨道:
“如果一定要打孩子,那就在出生前打。”
这句话着实令人心酸不已。
现实情况的确这般,每个孩子降临人间时,天生都是爱着父母的;可悲的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或者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在这一章的结尾,作者针对职业母亲提出了如何为孩子营造最佳成长环境的建议:关于第二养育人的标准,同时,作者着重强调了妈妈在下班后应弥补白天对孩子陪伴的缺席。
“养育孩子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其最大的挑战在于,你必须放弃‘自我’,这意味着失去个人时间、舍弃自身爱好、延误事业发展的机遇,这往往会让大多数母亲深感焦虑。而消除这种焦虑的唯一途径就是:爱,全身心地去爱孩子。因为孩子是纯然且富有灵气的精神体,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最为美好的部分。当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喜悦与天然的爱时,养育孩子的艰辛便会被喜悦所替代。”
“母亲若能坚定不移地养育孩子,那将成为孩子的一大福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父亲当属妈妈最得力的支持者。”
“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赋予孩子爱与自由,陪伴孩子认识真理与美,协助孩子建立规则,在孩子0至6岁时与他建立成功的联结。如此一来,无论孩子的自身条件和身体状况怎样,我们都可以笃定,他必将拥有不可限量的前途和光明的未来。”
第二章 父爱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兼具父性与母性的双重特质。”
“父爱和母爱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起着互补的作用:母爱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滋养和安全感,而父爱则赋予孩子力量与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外部世界。孩子的情感与心理健康受父母互补之爱的影响,进而成为情感丰富、心理健康、富有韧性且自信的人。”
对于母爱和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阐述,《颜氏家训》中提出,孩子在八岁之前应由母亲教导,八岁之后则由父亲教导。
曾主讲过“中国家训文化”的郦波老师也提出“母亲的温度,父亲的深度”,他指出,“母亲犹如大地,天生就是温暖、善良、充满温度,为孩子赋予真、善、美以及人性的力量;而父亲恰似天空,富有深度,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为其提供理性思维和独立的力量。”
作者特别强调:母亲应当助力父亲与孩子建立联结。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母亲都应始终告诉孩子:“爸爸爱你。”这样即便在父亲较少看护孩子的情况下,事先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帮助孩子对父亲产生爱的感觉,只有当孩子爱上父亲,男性特质才能与孩子产生联结,如此一来,这样的品质才会从孩子的内在发生出来。
“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凡是获得父爱的人,都会表现出理性、行动力与力量感。”
“父亲对孩子最基本和最高层次的爱就是联结。”
“如果未能与这个东西建立联结,那对于你而言,它就是完全不存在的。”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世界,联结就是你的“心”与世界搭建的桥梁。联结本身就是桥梁,是生命的彩虹。”
“联结意味着父子彼此相爱…… 一旦孩子爱上父亲,孩子就会站在一旁观察你、模仿你、学习你,父亲的智慧便会如能量一般传递过去。”
那么,如何让父爱变得更加可触摸呢?父亲又该如何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爱呢?孙瑞雪老师在书中提供了以下多种具体方式:
1.花时间在一起
2.积极聆听并交流互动
3.给予指导与支持
4.抒发情感
5.树立榜样
6.提供保护与安全感
7.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梦想追求
8.进行教育并传递价值观
原创首发于公号:阿盛的绘本王国。
作者简介:阿盛的绘本王国,读书、写作、带娃、丰富的学习资源,分享育儿知识,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