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大神、有木有”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
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就是“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
他表示,“我认为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的,活化的,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脉络不断的保证。”
赋予古老文字时代气息
这套甲骨文表情包叫《甲骨有表情》,它的主体恰是若干个以“汉仪陈体甲骨文”为标准字体设计的文字拟人拟物角色。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几何化的甲骨文字和汉字一一对应,搭配局部小动画及流行网络词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方便读者读写识记。
在陈楠看来,甲骨文就像是商朝的照相机,先民将目光触及的万事万物化为龟甲上形象的文字符号,为后人展现了一幅远古图卷。而将甲骨文与手机表情包相结合,让今天的人们使用甲骨文图案也有了更多可能。
“我希望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很多甲骨文研究者只是停留在古代语境中研究古代。严格意义上我不是纯粹的研究者,艺术设计是传播者,但是不研究就很难把传播做好,所以我是跨越了研究与传播的界限在做这个事。”
除了《甲骨有表情》,陈楠工作室同时推出了表情包《生肖甲骨文》。“生肖甲骨文”基于“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中的动物文字进行再创和绘制,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角色。
“我认为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生活,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脉络不断的保证。”陈楠说。
找到汉字实用之外的价值
语言是一种资源,这是新时代人们对语言传播和发展规律探究的新认识。比如,在传统观点看来,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字,甲骨文离普通大众的生活似乎很远,它只是考古学家、学者、古文字研究爱好者们所关注的对象。但是,借由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这种古老的语言文字也可以被重新开发和利用,进而转化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事实上,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通过对语言加工处理,已经在诸多领域创造出了丰厚的经济红利。词典编纂、语言翻译、语言信息检索、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语言广告设计、命名、书法,等等。当然,推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不仅“甲骨文表情包”,从“萌萌哒”的故宫文创,到被年轻人称作“下饭视频”、每集仅5分钟的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国家宝藏》请来易烊千玺、周冬雨等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与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实现“嫁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和视野,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甲骨文表情包”的走红说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出活力,只是缺一个契机,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其重新绽放出生机。当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当然并非易事,既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扎扎实实的研究基础之上,也需要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有着深入了解。现代科技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催化剂,让传统文化具备生命力,就需要努力寻找到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力求达到最有效的融合方式。唯有这样,古老的语言文字、文化的创新才会拥有更加精彩的未来。
来源:澎湃新闻、人民网
作者:董晓波、胡 波
更多有趣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文化软实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