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落下》
雪漠著
心中的太阳:
恼自己的不争气,
心情总是跟着你转。
什么时候可以获得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什么时候我也可以成为您,
什么时候能尝到那大乐的法味,
什么时候不再思念,
什么时候不再多虑,
什么时候真的和您融为一体?
我在努力,
每天祈祷,
每天傻笑,
每天心如油煎,
每天都过得异常精彩。
总能看到自己的不堪,
也总能发现自己的宝贵和可爱。
这么好的一个人,
岁月会不会留情?
如果我可以和司卡史德一样该有多好……
我会成为那个幸运儿吗?
我会成为那个幸运儿吗?
有时,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写出这些诗句,也许它们比我更了解自己。
但不管怎样,我都不太想管它,岁月总会告诉我答案的,而所有的答案,也总会消逝在风里。
我是不是真的想和司卡史德一样,我是不是真的想留住一个升华了的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觉得,升华了的自己,如果不能留在世上多些时间,反倒是很快就结束了生命,从世界的大舞台上消失,就没了意义?
我不知道。
理智告诉我,升华是我活着的意义,我打内心里想要这么做,至于升华之后又能怎么样,能不能留下去,我没有多想。那么,感性里,或者说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我有没有这么想过呢?假如没有的话,我怎么会写下这样的诗句呢?
我曾觉得,一直在跟自己的心灵对话的我,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但通过这诗句,我还是看到了一个我不曾了解的自己。
师,对人心的探索是一条不归路啊。
但这条路,却又偏偏那么精彩。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叫《汉娜·阿伦特》的电影,人们说那是汉娜·阿伦特的传记,但它其实只是汉娜·阿伦特人生中某个很小的片段。在那个片段中,她明知自己会触怒犹太人阵营中的绝大多数人,包括自己最亲近的那些人,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但她还是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因为,她在近距离接触一个曾经给她的民族带来巨大伤害的群体中的一员时,竟然发现这个人既不是恶魔,也不可怕,甚至没有什么罪恶的动机,他只是在服从安排。她被这个发现震撼了,终于明白了人性中有一种东西是罪恶的,但它却很容易被人忽略——那种恶,叫平庸之恶,它的特点是,人会自动放弃思考的能力和权力,不辨善恶地遵从一些他认为必须遵从的东西,而这种盲目的遵从,有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经过好多个日夜的思考之后,汉娜·阿伦特把自己的发现写了下来,也毫无悬念地引起了犹太阵营对她的敌意和排斥。更有很多犹太人之外的人,觉得她很傲慢很冷漠,身为犹太人,不但对同胞受到的伤害没有一点怜悯,还为一个纳粹分子辩解,将错误推到犹太人自己的头上——这就是他们狭隘的理解。为此,汉娜·阿伦特一度丢掉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即使后来他们和好了,这也仍然是他们之间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区。这件事当然对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当她的丈夫问她,如果你早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你还会这么做吗?她沉默了一下,然后说会。而且她确实一直没有妥协,一直在研究人类的罪恶,一直想找到真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她的研究,也许是孤独的。
我不想评价和评论汉娜·阿伦特本人,也不敢说如果我是她,我敢不敢写那样的一篇文章,敢不敢挑战大众的固有思维和底线,因为我不是她——我没有被歧视过也没有被隔离过,更没有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也没有承受过她所承受的舆论压力,我不知道事到临头自己会怎么样。我只能说自己很佩服她,也很佩服那个饰演她的演员,她的眼睛里,有汉娜·阿伦特的一生。
我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研究人性和人的内心,他必然是孤独的,但他得出的结论,却必然会给一部分人带来反思和启迪,甚至让他们变得更好。那么,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会是:为了这个结果或效果,你愿意付出那个代价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付出的代价,也有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这就是人的取与舍。我的取和舍,就是舍去生命中可有可无的消遣和享受,守住我想要守住的精神追求,守住我想继续去做的事情。但事实上,无论我舍了多少,能做的事情也不多。
这两年,我好像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做的事情却很少——主要是吃三顿饭占了很长时间,中间还穿插几次吃止痛药、喝中药等琐碎的杂事,每天的作息都被切割成片断的断续——每天我总想挤多点时间给您写信,但是每次做完一天该做的事情后,总不会早到哪儿去,于是每次写信我都是匆匆忙忙的。这样的好处是我没有太多思考的余地,心里有什么说什么,不好的是,每次说到要点时,就已经很晚了。比如那天跟您说天葬,其实后面我想说这些天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但情绪还没有流到笔头,我就已经开始乏困了,不得不急急收笔。
今天继续看您的书——看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情绪会像游丝一样浮现,我脑海里会出现我构思的一本书的封面,上面标着您和我的名字,刹时间感觉我们之间实现了一种相对永恒的联系时,我的心里不免兴奋,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有了期待的情绪时,我便马上将这游丝一样的情绪掐灭,久而久之,我便很少想到它了——但是今天想到它时,却觉得百感交集,因为我不一定能看到它的出版。
每天早上给您发红包,得到您的祝福时,我总是很惭愧。其实我做的并不多,比起您身边那么多的志愿者,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它只是您给了我多积累一点功德的机会。很庆幸这两年自己长大了一些,渐渐能读懂您的心了。不过尽管惭愧,我今天仍觉得高兴。
不知道是否受了这祝福的影响,今天下午,我前所未有地忽然产生了一个特别“积极”的念头:“我绝不可以继续足不出户了,我要走出去,不然我就真的再也走不出去了!只有等死的老人,才会在家里闭门不出,直到耗尽生命的能量。”是的,我承认自己不久前又陷入了等待某种结果降临、发生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放弃了“积极活着”的信念,虽然表面上我一直回避着这想法,也以为自己已经走出阴影,但在心底里我其实已打定了别的主意。
感觉自己一度像中了邪一样,脑中被一个“不愿意出门”的念头时时缠绕着,于是越来越害怕出门,这个月来竟连下楼散步都觉得越来越没必要了。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有一个姑妈,家人想尽办法诱惑她走出花园,她也常常承诺要出去走走,但她到死前最终还是没有踏出过家门。看到这个片断时,我不禁觉得触目惊心。
今天突然觉得自己被当头一棒地敲醒过来,我意识到自己对不起所有为了让我好好活下去而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的人,尤其对不起您,对不起父母。虽然我现在遇到了比过去更大的困难,但我为什么不能把它视作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坚强勇敢地面对呢?不管黑暗背后有没有光明,我都可以相信光明就在不远处,为什么我要拒绝去相信呢?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真正坦然的心态,无论什么,都微笑着面对呢?
心中的太阳,我觉得我今天和您相应了,但仍需要您的光耀,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温暖,以驱散积聚在内心深处的寒意。
再次谢谢您为我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