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earth 2100》,讲述了一个出生于21世纪的小女孩lucy,通过虚构她的未来(由各国专家预测未来的事件构成),预测出一个我们人类将要面对的结局。从而如果想要扭转这个结局,我们目前应该要怎么样做才能改变它。
先说说文章的结构,作者从她出生讲起,呱呱落地于21世纪,一个中产家庭中,拥有house,绿地草坪,一切平和而美好。
随着时间推移,人口不断增加,树木大肆砍伐,能源过度开采,生物链被破坏,石油尾气带来更多温室效应。地平线逐渐上升,海啸和洪水频发,人们被迫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外一个更宜居的城市。
大批难民的涌入,对新城市的就业和治安都带来了无限挑战,lucy跟随父母一路经历种种场景,最终迁移到自由女神的国度"纽约",在这里,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使用新能源技术,不再过度开采石油,利用太阳能发电来满足我们日常用水,煤,电的需要。
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都是关于人类创意。我们可以开动脑筋去想替代方案,解决现在造成污染的问题。而不是贪图方便,一起求快去破坏自然。
例如,使用新能源起床,未来可以设计为折叠起床,而且不用烧油去开,它更想一条轻轨链,你承载你随时到站,到站后折叠。
还有一个是,每层用户楼房外面都种满了绿植,不单是我们小区的草坪,比如我们阳台,墙面外面有同样种满绿植,阳台上可以种植各种蔬菜,自给自足。而不再大批量使用转基因食品。其实这点,我去新加坡出差时就发现有的酒店真的就这样做了,从外观看,像是我们住在一个花园酒店,每层外面都有种树。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去思考,去创新才能想出这些办法。但是我们却肆意妄为,好像环境与我们无关。
故事中的Lucy虽然找到了移居城市,但是一切都晚了,100年后,海平面上升了6cm,(也是基于地理学家的预测)
纽约也不可幸免的遭遇了洪水的袭击。当你破坏自然界,力量也是有反噬作用,我们也会遭遇自然无情的反击。
当人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一点都无能为力。又一批大逃亡上演,有钱人搬去了更高地势的地方生活,这里的一片狼籍雇给私人公司处理。但大多数老百姓呢,尤其是居住在平民窟的人们,断水断电,面对瘟疫,渴求政府,而此时的政府呢?已不知去向,剩下来的人只能自生自灭。
其实,人类是需要重创,才能跳出长久以来生活的惯性和惰性。
片中的高潮也是此刻,根据各国专家预测了这个未来,如果我们还这样无动于衷,那未来将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场景。
正如,大家熟知的"温水煮青蛙",青蛙不逃是因为它无法察觉气温的细小变化,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使其丧命,我们就处在这种境地中,我们太过适应自身物种进化,某种意义上,这种适应性,让我们有能力征服自然,征服世界,可在这一点上,这种适应性实际上对我们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改变,可以扭转这种结局?将是我们最最迫切想要知道的事。
片子退回到LUCY刚出生时的美好画面,接下来我们做了哪些改变,可以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首先,应该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很多事我们该做的都已经明了于心了——种花植树,使用节能灯泡,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节省住宅用地,更小的汽车……
只要每个人都贡献一点,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单独的个人无法改变现状。
其次,政府和工厂早已经大规模地整改,我们要多利用太阳能、海浪发电和地热能源。除熟悉的技术外,更多先进的技术正在开发过程中。
虽然未来趋势是人工智能,现在朋友圈经常发无人超市,无人起床,连洗碗工也被机器人替代,造成很多人对自己技能的恐慌。
我个人觉得这是舆论导向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大肆渲染未来我们工作机会被更多人工智能取代,而是辨认的看这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机会。
把肤浅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实现,我们才可以腾出时间思考进步与落后,思考对与错,而不是一味求快,求发展。
而且机器是需要人来操作,我们通过提升去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工作机会,这对我们自身要求很高,我们要不断接受跳出舒适区的挑战,扩宽学习的边界,这些都需要我们抱有不断终身成长的学习态度。
当我们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早前所做的努力和艰难抉择都得到了回报。
到了2100年,我们的世界会有所改变。
影片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我想补充还有一点,我们真心要关注下一代的教育。
我们做出这些改变,其实都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这个共同居住的地球。但是引申出一个,我们应该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我们需要把我们面对生活的智慧,传授给下一代,而非知仅是知识。
知识是死的,但是智慧是活的,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去感受生活,困难与挫折,荣耀和成就,掌握生活的技能,和面对生活苦难的勇气,如果这些的一起你都做了,那他还要来做什么?
如果她整天埋头与书本知识,A,B,C,D选项,寻求唯一标准答案和各种排除法中。她哪里又有时间思考和阅读?哪里有时间去掌握生活的技能?哪里又有时间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智慧?
那么,即使我们留给她们一个环保的地球,那么在她们手上又能保持多久?所谓富不过三代,大抵如此。
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品质,而不是舒适圈。
唯有此,她们才能坚强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