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女儿点名要吃盐水鸭。
得了最高指示,周六一大早,叫了“专车司机”,舍近求远,鲜格格,特意去一趟某菜场。
路上“司机”讲:家门口的菜场没有盐水鸭卖?
盐水鸭哪里没有?就是远方的味道,和家门口的不一样。那是女儿从小吃惯的味道,小时候我就常给她买。
真的不瞎讲,这家从老店到新店,一路追随吃了二十多年,直到如今。似乎吃的不仅仅味道,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记得这家店最早开在从前任职的公司旁边。下午三四点钟,从公司大院的一个边门溜出去,旁边就是城里最繁华热闹的菜市场。这家店就开在菜场旁边的一条小弄堂里,店门正对我们公司的边门。
每次一出门,就能看到这家的门脸。不仅仅做盐水鸭,还卖烤鸭。那个香味随风飘送,撩人肠胃。似乎无论几点钟去,总能看到围着一圈人在排队。
由此可见,这家的生意做得真不错。
有一说一,这家的味道做的是真不错。
后来么,公司搬迁,菜场拆迁,这家店也搬了家。
一晃二十多年,似乎什么都变了,难得的是这家的味道基本没变。很多次大老远跑过去,特意排队重温一遍从前的熟悉的老味道。
在排队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老店,前公司,老院子,小弄堂,想起从前的故友旧知,很多难忘的老时光。
绕了一圈,回到正题。
周六一早,舍近求远去买盐水鸭。
到的早,店门口难得不见排队的队伍。熟门熟路,我讲:买半个盐水鸭。
熟悉的老板娘不见,是个年轻小伙子。
小伙子手脚麻利,问:要头还是脖子?
这是一句行业术语。鸭子一分两半,一半搭个头,一半搭根脖子。按照行规,带脊椎骨的那边搭脖子,不带脊椎骨的那边搭个头,以示公允。
挑的是搭脖子的那半边,我喜欢啃鸭脖。
一称,54。
再给拿两个鸭胗。
一称,24。
还要一盒鸭血。
大份小份?
大的。
5块。
再拿两个鸭爪。
一称,11。
一样一样称下来,其实第一笔就发现出了毛病。摒牢,不响。等攒齐了一起讲。
老板啊,你这个称法不对啊!怎么每次都是正正好好的整数,就没有零头的?我讲。
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了围观排队的顾客。
哦,我给你重新称啊!老板态度端正,一句解释反驳也没有,马上重新来过。
好玩的事情来了,11块钱的鸭爪马上变成了10块4毛。
腰细了,两个鸭爪就多算了6毛钱!有这种四舍五入的算法?这些全部重新称过!
小伙子依言重新称过,还特意讨巧,把两只鸭脚从原本的盒子里拿出来,放在鸭肉盒子里一起上秤,申明:这两个价格反正一样的。
懂经,这是给我少了一个快餐盒的分量。这个快餐盒卖的可是鸭肉价,怎么也要值个块儿八毛!
这次每一笔交易都精确到了几毛。
原本的83+11,现在变成了总数91.7。
扫码,付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我对小伙子看看,小伙子也对我看看。
大家心照不宣,不响。
现在大家的生意都不好做,我理解的。
现在大家的钱都不好挣,小伙子你理解不?
晚上吃盐水鸭的时候,我叫大家一起帮我算个数学题,83+11,怎么=91.7?
这笔账,数学老师都算不出来!
个么,继续听金阿姨讲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