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档最下饭的聊天综艺,《圆桌派》延续了《锵锵三人行》那种平等交流,智慧分享的风味,在嬉笑褒贬中点透真相,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思考,看主持人窦文涛一贯装傻抛砖引玉,常驻嘉宾马未都把一肚子的人情世故娓娓道来,梁文道旁征博引上下求索,蒋方舟察言观色一针见血,周轶君四两拨千斤,都能得到看相声般的享受。
不过,第四季《圆桌派》开场请来了陈坤,周迅等嘉宾,遭到了观众的质疑,究其根本原因,是陈坤凡事从“我”出发,分享了太多内心私密的东西,但大家更习惯在节目里听道理和长见识。其实,如果不带有色眼镜,陈坤在《圆桌派》里两期节目里所阐述的一些看法,恰恰反映的是当下人们普遍的精神危机。
记得陈晓楠曾评价陈坤:“许多人都在寻找自我,你是找得比较狠的那种。”从小父母离婚,跟着外婆生活,10岁回到妈妈身边相依为命的陈坤比平常人更早体味世态炎凉,他在书中曾写到有一次带着弟弟去爸爸的新家要生活费,正好是吃饭时间,人家也没留他们,于是他和弟弟饿着肚子地回家了,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陈坤童年的底色,尽管他19岁考入了东方歌舞团,第二年又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27岁因为电视剧《金粉世家》家喻户晓,之后凭借电影《云水谣》拿了影帝,也一直摆脱不了孤独和疏离。
身为一个贫穷而貌美的人,陈坤很容易成为一个审美的客体,变得自恋自满,可他又太自知,太敏感,一旦别人对他的评价和他理想中的自己不同,他就会痛苦。在《圆桌派》中陈坤说,他从很年轻时就开始打坐,喝茶,做瑜珈,在同龄人嘻嘻哈哈的年纪,他俨然一个中年人,这里面带着伪装和自卑,并不是安放。
陈坤和周迅是从《像雾像雨又像风》时相识,当时周迅的演技已经得到公认,陈坤还是一个生涩的新演员,如今两人是双方父母熟络,住在楼上楼下的挚友,陈坤毫不掩饰对周迅的欣赏,“小迅最可贵的品质是真实。”可能周迅身上那种潇洒自在,豪爽大方的魅力是谨慎的陈坤最缺少的,年轻时的他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用高傲铸成城墙,一个人在里面拧巴着,他会嫉妒,会自私,会犹疑,但基于严格的道德要求,又不承认自己有这些肮脏的想法。
既然追求的是真实,这样的人也不容许认可的友情有杂质。赵薇电影《致青春》上映时曾用和陈坤黄晓明的友情做宣传,黄晓明比较配合,陈坤却说:“不希望友情被妖魔化,我们的友情没有媒体说得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差。”这句话说得实事求是,在外人看来,陈坤却未免太计较,反应过度。虽然他比以前更敢表达自我了,但还是生活在执念中,有了执念,就不自在,于是,陈坤后来又多次出来解释这件事。
罗素说:“自我是一所最大的监狱。”太执着于自我反省的人最后都会发现出路是向外的,所以陈坤从2011年开始启动“行走的力量”,2017年创办的“山下学堂”,都是情感和认知从狭窄到宽阔的一个过程。他把自己打开了,他可以在《寻龙诀》发布会上直接夸奖黄渤的人缘,因为他永远无法做到“自来熟”;他选择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饱受猜测的父亲身份和演技不受认可不再那么困扰他;他知道了不痛不快,痛苦和快乐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当痛苦来临时,心平气和地等它离开;他也不再一味寻求认同感,明白了自己的边界,然后去探索未知。
陈坤无疑成熟了,也许他修行的姿态又是另一种高级的自恋,但是能听出里面的真诚和谦卑。最后,我比较同意他的一个说法,总结下来是:人的平等体现在这一辈子在已有基础上对个性的觉察,每个人都有变得丰盛,再进一步的辽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