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年轻人回避社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说回避社交有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更多90后、00后认为自己是“精芬”, 即精神上的芬兰人。因为芬兰人不爱社交,极度重视个人空间,他们在排队时两人之间相隔的平均距离为74.9英寸(1.9米),这种“芬兰式排队”又称“社交恐惧式排队”。



线上热火朝天、打成一片,线下无人敢言、尴尬难安。能用微信讲的小事情就别打电话,能打字说就别发语音……推崇新的社交礼仪。不断迭代的社交软件,提供更便捷的沟通选项,但现实中很多朋友难得见一面。原因挺多种类,比如


 01:精力不足。

在这个移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会被动接受海量与己无关的无效垃圾信息,大量精力被一些毫无意义的信息所占据着。不要认为这全部都是自己的选择,“不爱看可以不看”,事实上现在很多互联网文章非常高明,能准确地找到人们的痛点,挑动起你的情绪,让你不想看但又放不下心,非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可。

这些信息和看完不会多想的纯粹娱乐作品不同,既然为了抓住人的眼球而选择煽动情绪,那么被煽动起来的情绪自然也需要平息。于是从接受信息,到咀嚼、琢磨信息,再到自我消化、平复情绪,当事人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情绪、思维链条,虽然实际上什么也没做,自己心里却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争。

所以现在很多人很累,甚至可能又累又一事无成,甚至也没有享受到多少快乐,因为大量的精力都用于内耗了。

再加上现在的生活节奏确实飞快,“996”的工作生活方式越来越复杂,人们必须花费时间处理海量现实中的事宜。

 02:没钱社交

准确点,说得是成本高低不同。

线上的虚拟社交除了信息传递便捷、快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社交成本低,也就是省钱。只需要一部手机和无线网络,就可以与朋友无限畅聊,没有其他额外的花费。

真实社交则不同,朋友见面,吃顿饭、看个电影、唱个歌、喝个咖啡……这些都增加了真实社交的成本。所以,出于成本的考虑,很多人会选择虚拟社交代替真实社交。

聚会等活动增加了真实社交的成本

 

03:心智的不成熟

对于很多的95后与00后,他们现如今最大的才不过25岁,此时的他们对于很多的中年人来说还是孩子,因此这些95后00后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小,且刚刚进入社会,对社会中的一些人际关系不重视,由此早晨给现如今很多的乃年轻人不愿与人交际,不愿巴结领导;

04:独生子的孤独

很多的95后与00后青年人多是独生子,童年的回忆里就充满孤独的色彩;他们在高楼大厦中成长,忙碌的父母顾不上他们;钢筋水泥阻隔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


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多数年轻人在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单元中长大,缺少传统社会交往中诸如亲戚、邻里关系的体验。例如不少90后表示由于亲戚隔阂巨大,不会经常走动:“我们早早为了读书、为了打工背井离乡,与家人尚且有些距离,更别提亲戚交往了。”


05虚拟社交优点多

1)压力小

不管你是怎样的人,网络中的交流地位都是平等的。有可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聊到了一起,也有可能是各自为自己发声。有句话是说的:“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是因为这样的平等让平时累积很多压力的年轻人,在虚拟社交中得到一种释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以及找到一种归属感。


还有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能,担心出洋相、丢面子,这种顾虑会强化回避心理,从而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交。


2)多样化

它轻易为我们打开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信息世界。这对于天生猎奇心理较强的年轻人来说,是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在普遍受到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冲击下,当长时间浸泡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容易形成对信息的依赖和认知麻痹,从容出现虚拟社交的成瘾现象。


3):匿名性。网络上,身份的匿名意味着挣脱了现实中的许多约束。我们不用担心在网络上的言语,会对现实有什么影响,可以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正是网络匿名性以及自由性等特点的影响,加之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规范约束,很容易在虚拟社交中处于脱序状态。



06::文化方面原因


现在不少年轻人反感社交的繁文缛节,比如在家庭聚会时被拉起来敬酒,他们会觉得很“社死”,也很抗拒通过社交拉拢关系、聚集资源的做法,认为这是对自我价值或尊严的物化。当然也有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比如以往只能在社交中获得的经济支持、情感慰藉等,逐渐被可购买的现代社会服务所替代,个人需求也就不再依靠紧密的社会关系来满足了,因而传统意义上的社交逐渐被视为一种无效或低效的应酬,被年轻人回避了。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07:社交中有负面体验

刚搬到公司宿舍,早晨和室友出门上班遇到了一个老员工,以前没怎么见过。室友介绍,“这位是xx部门的xx老师。”不知为何,我突然不知所措,瞄了他一眼后不自觉躲到了室友身后,左顾右盼,假装看别的东西,异常尴尬。

但关键是,我社交能力不差啊,工作中和合作公司ceo聊都不带怂的,咋见了陌生同事就成这样呢?

事后想了下,大概是那个同事太像我小时候害怕见到的人,严肃刻板,又带有一丝对年幼者不易觉察的傲慢。见到他的那一刻我突然像回到了小时候,我妈带着我出门,路上碰到了村里可怕中年男人,我妈给我介绍,“这个是xx, 快叫大舅。.然后那所谓的“大舅”,要么和我开很吓人的玩笑,要么居高临下,一言不发地审视我,我害怕又委屈,但又不敢表现出来。


这中间十来年成长、思考、沉淀,在顷刻间烟消云散,我似乎又变成了那个胆怯、软弱、无助的小孩。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字对你有帮助,只因我也因为同样的事情困顿过、观察过、思考过、成长过。

关注我,学会为人处世,看透人情世故,提早三十年改变命运

点赞一定让你今年暴富,带你看透这个操蛋的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