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1. 生育、抚养成本显著增加,育龄人群生育意愿降低
2015年的调查中算了这么一笔账:
——领准生证(体检建档100-1500元不等)
——孕妇培训课(2个月1000元)
——怀孕建卡(检查费用100元,验血费用800元)
——营养品(叶酸、钙片、综合维生素等,9个月3000元)
——产前诊断检查(10-15次1000元左右)
——特别项目检查及诊疗(大排畸检查100-500元一次,羊膜穿刺1000-3000元一次)
——交通费(100-1000元不等)
——购置孕妇装备(防辐射服500元、孕妇装100-500不等)
——购置“待产包”(包括妈妈用品、宝宝用品、入院重要物品:奶瓶、毛巾、湿纸巾、洗衣液、奶瓶刷、消毒锅、小型洗衣机、粉扑、尿不湿……3000元以上)
而这还仅仅是从怀孕到生产的金钱成本,实际上还需要考虑到夫妻二人(尤其是作为生育主体的母亲)为孩子放弃的工作时间、升迁机会。
生产后更无法忽视的是夫妻二人均需要投入的巨大心力和看上去无休无止的时间与金钱:
零岁工程:衣服+纸尿裤+医疗费+图书+额外消费:10000-50000元左右
奶粉工程:辅食每月400元左右,奶粉每月700-1000元左右
幼儿园工程:入园费+课本费+兴趣班费+订奶费+班费等,一学期5000-10000元左右
还有:健康工程、应试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谈恋爱工程、结婚工程……
这些成本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教育普及化必不可少的增长,却能够显著遏制生育意愿。
2. 针对孩童的犯罪等报道层出不穷令人担忧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针对孩童的犯罪被暴露在人们面前。
除了携程亲子园、某三原色幼儿园等,最近也频繁出现亲生父母对孩子施行的冷暴力甚至暴力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让不少有生育计划的夫妻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心存犹豫,更使得不少自觉自身性格有缺陷的年轻人为了不使得自己成为新一代悲剧的罪魁祸首而考虑推迟甚至取消生育计划。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确实使不少看学历与社会阶层最该成为父母的一批人,望而却步。
3.计划生育+高等教育扩招:育龄人数减少,生育年龄推迟
除了计划生育使得适龄人数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放缓增量外,高等教育的扩招其实也出了一份力。
很简单的一笔帐:
目前我国男性合法婚龄22岁,女性合法婚龄20岁,而目前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都会选择尽力送孩子至少上完高中甚至想方设法上大学(此处包括职业技术学校),20-22岁基本是毕业年龄,而很少有人会选择刚毕业就立刻结婚生子。
因此,生育率降低是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副作用。
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的国家采取的措施也基本都是“鼓励生”和“降低育的成本”两方面着手,
而我国经历了计划生育最严格的那段可说有些可怕的历史后,
不少(尤其是没有生育计划或二胎计划的)民众表示了这样的担忧:我国可能会强制生育吗?
4.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就业歧视=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结婚、生育意愿都偏低
稍微关注社会新闻便可发现近些年有关婚姻和生产的负面新闻充斥着各类网络媒体:
“保大还是保小”的送命题、中科院女研究员迫于压力怀孕却死于重症子痫、榆林的产妇不堪疼痛跳楼自杀……
微博和朋友圈几乎一片“日常反婚”。
有部分女性同性恋者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有意愿避免结婚自己生育抚养孩子的,
却发现在这片领域内几乎找不到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
不仅如此,单亲家庭还需要额外交纳社会抚养费。
正常步入婚姻的女性却要面临另一重抉择:家庭还是职场?
我国的女性解放事业卓有成效,再加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使得全球最高的女性工作比例出现在中国大陆。
但现在漫长的产假使得许多公司在雇佣与提拔女性员工时心存顾虑,而面对一二线城市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育龄女性在这样的抉择面前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继续在职场打拼,那么生育计划自然会被搁置。
最重要的是,伴随着教育普及和许多女性解放者、领导者的身先士卒,大量的女性意识到生育并不是她们的义务,她们有权力和自由选择是否生育,选择生育几个,并拒绝再完全与家庭捆绑。
这会导致对经济、社会地位追求热情的高涨,自然也会带来生育意愿的下降。
但当叶文洁带着人们高呼“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时”,谁会去追究她有几个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