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泰国的一位妈妈火了,因为5岁的儿子一大早就闹着不想上学,而且她和丈夫又怎么劝都没用……
这场面是不是很熟悉?咱们也都遇到过不止一回吧?
可是,这位泰国妈妈的处理方式很不一样。
她干脆帮孩子请假一天,带他去捡垃圾!
他们沿着马路去捡塑料瓶,开始的时候这孩子还挺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妈妈仍然坚定地带着他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就算只赚了2泰铢,孩子也很高兴。
不过他还是表示,走不动了。
他说:“妈妈,我们可以坐公交车回家吗?”
妈妈:“坐公交车一个人要10泰铢,你有钱吗?”
没有办法,他只好跟妈妈一起往回走,这个时候,看到了冰淇淋店
孩子:“妈妈,我想吃冰淇淋。”
妈妈:“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钱够吗?”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到了餐厅门口
孩子:“妈妈,我想吃燕麦。”
妈妈:“去买吗?15泰铢。”
孩子:“妈妈,我钱不够,我要回家。”
妈妈:“累了?”
儿子:“好累,好热,我想上学,我要回家。”
这位妈妈在文章最后表示: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
现在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妈妈做对了什么呢?没有念叨100遍,没有说到口干舌燥,没有上火发飙,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
其实,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他说:“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简单说,就是行动起来,别啰嗦,别念叨。
其实,不管是耐心劝说的妈妈也好,还是恐吓孩子的妈妈也好,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
可是,孩子有时就是这样,他的行为意志并不会因为我们大人的担心而发生改变,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们无法用语言去改变孩子,那么,应该像那位泰国妈妈似的,采取行动!
虽然,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孩子明白,爱他并不代表没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