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点亮生活,开卷有益人生。这是我翻阅报纸,经常看到的公益海报宣传语。虽不至此,但读一本书,多少总还是有所收获的。
本次读《瓶粟斋诗选注》,亦如此。比如,了解到秀才、诗人沈瘦东其人其事,他的生平、妻女、故旧。他生活过的地方,南村、濠上、三元街等,离我们居住的城区不远。甚至,他的儿子求吉健在,明天还要参加我们的活动,为我们来个现身“说法”。
其次,通过读沈诗,进而了解到一些乡土历史。干旱、洪涝等天灾,沈诗均有述及。作为一个本地人、乡下人,即便生活在诗人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水淹泽国的灾害,还是时有发生。故有余心戚戚之感。再如,兵燹,就齐卢战事而言,对我来说,是个知识空白点。沈诗反映的16岁少女投江自尽,读后甚为震撼。连同抓丁、派夫,颇有《石壕吏》再现之感。即便是芷江受降,我也是只知其一(日军战败投降),不知其二(受降地点在湖南芷江)。这固然是我知识面狭窄所致,但读来亦算是打了“补丁”。
再次,我是第一次这么成体系地读一个诗人的专辑,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六十年代止,时间跨度之长,诗歌数量之多,创下我读诗纪录。沈诗用典、化用甚多,有的是温故知新,如当垆、莼鲈、刘郎,有的完全是新知,如萧郎。不一而足。此外,有的诗,开头处有长长的序,以及超长的标题,甚至诗后面还有类似跋的注。这一点,对我来说,也耳目一新,算是开了眼界。
最后,就朋友圈看到的“时时起兴,时时词穷”,联系沈诗谈一点体会。伤春悲秋,伤时感事,沈秀才的诗中到处可见一个“兴”字,漫兴、早兴、晚兴,诗人到了时时可起兴、处处可感兴的地步。缘何至此?这固然与诗人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有关,与诗人笔耕不辍、水到渠成有关。除此之外,个人以为,与诗人内心柔软、悲天悯人有关。相较而言,现代人,忙于工作和生计,失去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能力,亦即此心不再光明。桃红柳绿,明月清风,或熟视无睹,或麻木不仁。泯然“绝缘体”矣。
末了,沈诗好诗、佳句,还是不少的,需要认真诵读、细细体味。如,“孤村红树晚,野渚白鸥秋”,其意境,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千古名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