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这篇理论型文章在日常生活中能解决凭感觉、经验做事的陷阱
我们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离不开认知的指导,成熟客观的认知应是无数次的感性认识后思考而成的理性理论
毛说,认识产生于感觉和印象,这种对事物片面的理解是所有认知的开始,他们产生于实践。我认为实践分为两种:1.无理论实践 2.有理论实践,往往后者会更快地由感性到理性
所有认识都源于实践中的直接经验,我们吃一口桃才能知道桃味,体验过一次完整的性才能明白什么是高潮,我们经历过反复的感性印象,经由思考整理后才能生成客观理性的概念,这是对事物认知的一次跨越,这些概念不再停留在浅层的印象,而是直抵事物的本质核心
我们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有直接经验,例如飞向太空,遁入海底,生活在最艰难的社会底层,亲眼见证牛顿第三定律。没有体验过不代表这些事物就不是客观存在的,有很多经验是间接的,虽然对我主体的我是间接,但这些经验实际都由他人直接经验而成,利用好这些间接的经验能更高效形成直接经验,这也是我上述说的有理论的实践意义
认知不是为了冠冕堂皇的虚荣而形成的,认知的作用是服务于实践,从而改变客观事实,因此认知的形成在理论形成时还只走了一半,应将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这个过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一个成熟的理论是不惧检验的,它试用于广阔的实践范畴。当我们发现理论指导实践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与预期相符时,说明理论是有欠缺的,需要进行客观地修正。
认知的完整过程是由实践得出感性,感性生成理性,理性指导实践,实践进行验证和修复的循环往复过程,这便是完整的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