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纸质书+电子书(微信读书)一共看了75本书。最近在复盘的时候,重新梳理了一下,推荐10本书给大家。
这10本书包括4本小说、2本个人成长类、1本历史类、3本育儿类书籍,分别是:
1、老舍:《骆驼祥子》。
2、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3、叶真中显:《绝叫》。
4、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5、布兰登·伯查德:《做什么都能做好:令你最佳状态不掉线的6个职业习惯》。
6、迈克尔·海亚特:《规划最好的一年:今年必须是突破的一年》。
7、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
8、陈忻:《养育的选择:13个育儿困惑解答给你一个科学教养观》。
9、河合隼雄:《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开解父母的养育困惑》。
10、渤海小吏:《楚汉双雄》。
以下是每本书具体的介绍,如果您有兴趣,也欢迎继续阅读。
01-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是那个时代普通人一生的写照。
刚开始拉车时,他高大、有力、能干,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觉得依赖自己勤劳的双腿,总会攒下自己的车,总会过上理想的日子。
他不愿,也不屑和其他车夫一样,去抢去争,甚至为了点零碎纠缠。
他正直、善良,又充满了那个时代年轻男人的固执。
可是,生活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就会按部就班的。它有它的想法,你却无力抵抗。
他遇见了大兵,车没了;碰上了侦探,钱没了;经历了虎妞难产,一尸两命,人没了。
就这样,生活一点一点地蚕食他内心里的那份希冀和美好。
即使如此,祥子那高高的个子还是硬挺了过来,他还有对未来的憧憬。
直到他找到了小福子——连尸体也不知埋在哪儿。
这下,希望没了......
他终于明白,有时候,生活不以你的想法为转移。你可以要强,可以傲骨,可以不同流合污。
但生活会把你狠狠按在地上,教你低头,教你丧气,教你沆瀣一气。
于是祥子懂了,手里那点钱,总是要没的,为什么不及时行乐?他开始堕落,骗钱,逛窑子,甚至是卖人。
他那幅高高的皮囊下,已经没有了灵魂。等待他的,就是麻木后的死亡。
我为祥子不甘。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想着拉自己的车,就这么难。
我突然想到,我们,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从青春时期的憧憬,到中年的平淡,甚至浑噩,在心理状态上,又有何不同?好在,内心还有一点点波澜,还有一点点对未来的希冀。
希望,生活能够予以保留。
希望,我不会成为骆驼祥子。
02-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我对一些名著、非读不可类的小说,天然地怀着一种敬畏感——我担心领悟不到小说的精华,不了解那会的时代背景,不理解作者写作的深意。对于“高大上”的小说,我总是想着缓缓再看吧,等自己阅历再丰富点,再来看吧。
所以,即便这是一本很小很薄的书,我却花了近半个月才看完。
在这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我看到了:
男孩圣地亚哥追寻梦想的勇气——我所期望却不再拥有的勇气;
当你为一个目标执着时,整个世界都会给你预兆,关键在于,你是否看到这些预兆;
你的内心会给你很多动力,也会设置很多障碍,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内心的声音;
马克图布——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无非是你会不会追寻;
日复一日的牧羊生活——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包括我自己——的生活,我们在这样的生活下,失去了梦想,失去了未来,有的,只是按部就班而已。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也去豆瓣翻了一下读者的短评,基本算是2个极端:
认为这本书好的,觉得这本书就是当下的征兆,是一种宿命的出现,而我们自己,则要追随这种天命,实现自己的梦想;
认为这本书差的,觉得这本书满篇的鸡汤,充满了理想主义,无非又是一本励志寓言而已。
在我看来,这几乎代表了2种不同人的心态:
一种内心仍然怀有憧憬的人,不甘于当下,甚至懊悔于过去,但却把希望留在未来。他们梦想的火种还没有熄灭,当他们看到这样的书时,这颗小火种又迅速地燃烧起来了。
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可能也不甘于当下,但却臣服于当下,过好当下的生活,比任何事都重要。所谓梦想,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理想而已。
这2种人的心态,没有谁对谁错,仅仅代表了对生活态度的不同。
但我一直都坚信,无论再小的梦想,都很伟大。
我不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因为年纪增长而慢慢失去希望。
也许我不再是那个敢闯敢冲的少年,可是我还会做梦,还会想实现梦想,还会为了梦想行动。
我想,这就够了——我希望成为圣地亚哥,也许会失败,但这既是天命,也是我的旅途。
03-叶真中显:《绝叫》
最初,是无意中看到罗翔老师推荐这本书,才慢慢翻开。
看完这本书,我是沉默了好一阵,沉默“善良的阳子,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最后结局那个样子”。
是因为从小就被母亲嫌弃?
是因为父亲失踪后被讨债人赶出家门?
是因为遇到真爱,却又被丈夫山崎抛弃?
是因为在保险公司里被芳贺pua,又不得不用卖身来堆业绩,最后被开除?
是因为成为应召女郎却又被六指神代强暴?
是因为被怜司家暴?
这些“被XX”都是原因,却又都不是原因。单个看每个原因,都不会“造就”今天的阳子;可是,正是每个一点一滴的事件串起来,让阳子走到了今天。
如同作者在书中的那段话:“如果世界上有神,假如他从天上看人间,大概是一条单行道吧。世界是自然现象的集合体,星球的运转轨迹早已注定,万事万物的结局也早已定案。没有分歧,没有选择,只是一条单行道,而人类就是在单行道上滚动的石头。”
可是,这是命中注定的事吗?我不认同。
最开始,阳子的身世的确让人同情,她被嫌弃、被抛弃,涉世未深又遭遇职场pua;到了和怜司在一起后,阳子不忍家暴,却又想到了自己保险的经历,她开始学会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小纯化身的金鱼,在我看来就是阳子内心的恶魔)——杀人骗保,杀掉既是“老爹”又是“老公”的神代武,杀掉树里和母亲,让自己成功“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这一切,还是那个“被XX”的阳子吗?她已经学会了主动,而这命运,是她自己的选择,不是上天已经注定的。
当然,除了人,还有当时日本的各种制度,比如户籍和住民票(很难想象,现代社会不用身份证,居然还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结婚居然不用夫妻双方到场,车祸责任追究、保险、家暴、应召、“一事不再理”原则等。可能这也是作者想通过本书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吧。
除此之外,本书的写法也很让人惊叹:
比如2个不同视角的转换,特别是对阳子的“第二人称”,在故事的结束才知道真相;
比如书中很多不经意的细节,到后面又不经意地回应,六指大叔、小宙事件、护身符等。
到了最后,由阳子转为树里的视角时,更让我大为惊叹:
这个视角转换,真是鸡皮疙瘩都出来了。前面很多评论都吐槽这种“你”的手法,也有说这是上帝视角的写法。没想到,这竟然是“树里”。而且,前面提到带来希望,我以为是生的希望——对自己的人生燃起了希望。没想到,是另外一种“生”的希望——是对自己生命、活下去的、以命换命的希望......
阳子开始杀人的心态,也很好理解:每一个曾经凌驾阳子之上的人,每一个把阳子视为奴隶一般任他摆布的人,最后都被阳子看穿——他们也不过是一个个凡人而已。
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阳子的悲哀?
人是一个自然现象,但社会呢?
我不知道答案......
这本书是近2年看过最好的推理小说了,上一本还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
我愿称之为——神作!
04-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约摸12年前,我在暑假(寒假?)返程的火车上,一口气看完了《1988》。给我留下了三个词:韩寒,旅程,妓女。
如今,又一次在旅途中(出差),在手机上回顾了这本《1988》,我想到的是:青春,希望,女孩。
12年前,算是一个懵懂的年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个女孩子。有过,也曾毫无保留地爱过,但也如同千万个普通恋爱一般,曲终,人散。
我曾以为,她就是全部,直到时间慢慢地治愈。我回望过去,已经看不到青春的尾巴,却仍然留下一些记忆藏在心里。
如今的我,已经初为人父人夫,很能理解娜娜对所有事情毫不在乎,唯独不能让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的想法;很能理解“我”离开某个城市,只是为了离开某段时光的经历;很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虽然已经在他们的生命中消失,却始终不会忘记。
一个选择迎接生命的末端,一个选择迎接生命的到来,一场生命中的美丽邂逅,最后为旅程画上了句号。
这个句号,对娜娜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这个句号,对“我”来说,还没有走完,还需要带着在别人眼中可能有些蠢的行为继续走下去。
无论如何,生命都是我们曾经来过的印迹,过往的一切虽然消失,却曾经存在。故事虽然虚构,却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碎片组成呢?
05-布兰登·伯查德:《做什么都能做好: 令你最佳状态不掉线的6个职业习惯》
实话说,最初我是带有一点偏见看这本书的。我认为内容会比较空洞,更个例化,毕竟习惯这个东西,什么都可以拿来说。
但看完以后才发现我错了。虽然书籍的语言风格还是略有一点学术,但整体的内容无疑是非常详实的。
作者及其团队,通过多年、多人的研究,找到了高效能人士背后的共性——6个习惯,分别是明确目标、激发能量、提升需求、提高产能、发展影响力、显示勇气。同时,作者也提到,所谓的高效能人士,无关天赋、无关性格,其核心秘诀就在于2个字——习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当你看到身边特别优秀、做什么都能做得非常出色的人时,不要光想到对方得到了多少资源,拥有怎样的背景,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对方养成了怎样的习惯。
除了向外看,我们也应该向内审视,对照这6个习惯,自己究竟拥有哪些,缺少哪些?同时,又有哪些不太好的习惯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当然,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说养成就养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也包括了6大习惯里面提到的一些比如勇气、目标等内容。
此外,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想到那本著名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有趣的是,《做什么都能做好》的作者布兰登·伯查德却在书中只提到6个习惯。
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在我看来,这不是对错的问题。我前面也提到,习惯这个东西,什么都可以拿来说。
关键是什么?是这些习惯你究竟能拥有多少。无论是6个习惯、7个习惯还是10个习惯,如果你在追求成长的路上,能把它为己所用,那你必然会走向成功、走向高效能人士。
反之,如果你只是在纠结哪个习惯对、哪个习惯错,究竟是6个好还是7个好,那么成长就如同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永远只能是个梦想而已。
这本书,最好是能够读2-3遍,只读1遍,很难消化。
06-克尔·海亚特:《规划最好的一年:今年必须是突破的一年》
我个人感觉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干货书籍,特别是在这样临近年尾,准备开始制订新一年计划的时候。
作者将实现目标和突破整理成一个系统,包括了5个步骤:相信可能、总结过去、设计未来、找到动力、付诸实践。
在这5个步骤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3块内容:
1、升级观念。
能不能实现目标,最关键、也是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的思维。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又如何真得实现目标呢?
所以,作者也在书中提到,升级观念,是进入最好的一年的第一步。
我自己在过往的时候,也常常会陷入自卑的状态中,认为自己不行、肯定做不到、实现不了......现在反过来想,既然觉得自己不会成功,就不应该去尝试和开始。既然打算开始,那么就要带着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前进。
2、找到负面情绪的价值。
这里的负面情绪主要指2个。其一是遗憾。遗憾往往是我们想做某件事却没有做时产生的情绪。有遗憾当然意味着过去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同样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以有机会实现目标。试想,如果连遗憾都没有,那说明一点机会都没有,根本不会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也就是说,遗憾蕴含着希望。
其二是恐惧。想要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其实是要带着恐惧的心态的。如果目标定得太低,让你完全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也就说明这个目标是一个失败的目标。正因为目标会有点儿难,才会唤起你恐惧的心态,才能正常给你挑战的动力,也能够给你带来实现后的成就感。
3、目标难一点,行动简单一点。
有意义的目标通常会稍微难实现,但这不意味着行动也要从难的开始——这样太容易让人打退堂鼓了。所以,在制定完目标后,我们要先从简单的内容开始,这样才不至于让目标“死”在萌芽中,才能给你带来些许动力,激励你继续走下去。
在给我带来感触的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一些调整日记模板的灵感,以便自己今后优化模板,更加科学和有用。
总得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07-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
一本实至名归的好书,书名非常契合书的内容。
在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自己育儿的影子,比如曾经也总是焦虑陪伴了孩子却忽视了自我成长和学习,也曾经考虑让孩子夜哭入睡,也会为了让孩子不哭闹而有意“欺骗”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看完这本书以后才知道,这些做法全是错误的。
我自己总结了3个关键词:真实、修复、独立。
1、真实。
书中提到一句话,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我认为,真实的父母才会养育真实的孩子。如果父母刻意营造完美的形象,也会让孩子不懂得表现自己不足的一面。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真诚。亲子关系,难道不需要这种真诚吗?
有的时候,孩子察觉我们生气,或者家庭的不和谐,而父母往往会刻意隐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味地否认、隐瞒,甚至是故意欺骗,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认知失调的状况。
他可能无法判断别人的真话假话,无法相信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会因为这样的情况而受到伤害(无论是恋爱、同学关系还是走入职场)。
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自己的内心,避免屏蔽“弱”的那一面,而是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孩子,既要让孩子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实。
2、修复。
如同我前面说的,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书或者听课以后,才发现以前的一些育儿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是忽视错误,还是深深地自责?
负面的情绪,只会带来严重的内耗。我们需要做的,只有2个字——修复。没有完美的父母。以我自己为例,在有小孩之后,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打骂孩子。但是,遇到某些时刻(包括是自己情绪不对的时候),仍然会生气会发火。
这个时候,修复才是最关键的。父母也要放下绝对正确、权威的身段,给孩子道歉或者和他主动交流。学会事后修复,总比什么都不做要来得强。
用作者的话说,诚实勇敢地修复任何裂痕,原谅自己并意识到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让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
3、独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不是我们养育的“机器”。面对孩子的情绪表达,特别是哭闹这样的负面情绪,忽视或否定他们的感受,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并不是真的会让孩子的这种感受消失。
小问题会在这样的积累下越来越大,最终因为某一个极小的事件爆发。那个时候,父母会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小的事会引发孩子这么大的反应,却没有想到这是之前长时间的积累。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而不是一件代办的事情或者自己的物品。你把孩子当人看,孩子回馈你的就是有血有肉的人;你把孩子当事情,孩子回馈你的就是冷漠的事。就好比网上那个段子,你给我“完整的童年”,等你老了我就拔你的氧气罐。
最后,特别喜欢书中提到儿童精神科医师兼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考特说的一句话,“躲藏起来是一种乐趣,但没人发现自己时却是一种灾难。”
在我看来,孩子的确习惯躲猫猫,但乐趣并不在于躲在哪儿,而在于你是否能发现。比如我家的宝宝,不到2岁,躲起来的时候中规中矩,可是发现他的时候他笑得特别灿烂。孩子的情绪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会隐藏,但这不代表他不想表达,他更希望父母能够发现和理解。没有一个孩子喜欢一直躲在黑暗中,他喜欢的是,当他身处黑暗时,有一束温暖的光,把他带回这个世界。
我希望,能够真正做到关注孩子,享受他享受到的乐趣,发现他喜欢的东西,成为他世界里的一道光。
这本书,5星好评。
08-陈忻:《养育的选择:13个育儿困惑解答给你一个科学教养观》
作为一个新手奶爸,在宝宝出生后,也买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但看得越多,就越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焦虑。为什么书上描绘别人的宝宝都这么好,而自己的宝宝似乎这个也做不到,那个也做不到?
其二:困惑。有的书说应该这样做,有的书说应该那样做,到底怎么做才是科学育儿?
而《养育的选择》这本书,则摘取了13个方面的育儿问题,旨在引导父母破除育儿迷思,接受前沿的、正确的、科学的育儿理念。
在通读全本书以后,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真实的孩子,不是书上堆砌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个灵活多变且又独立的个体。
用心读懂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科学育儿。
09-河合隼雄:《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开解父母的养育困惑》
在书的后记里,作者提到一个“自性实现”的词,我认为基本概括了作为父母所需要做到的所有事。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处于意识中心的“自我”的实现,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做那些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事。但“自性实现”不同,因为包含了无意识这个毫无章法的因素,所以做的一般不是能被他人称赞的事,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事。
也就是说,在育儿的路上,如果你仅仅是怀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那么你也只是在完成“自我实现”。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和观点,并没有错。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那么你还得做到“自性实现”。也就是说,你得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有好的、快乐的、幸福的,也有不好的、难受的,甚至一些让你烦躁、焦虑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要清醒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得学会放手,学会让他们自己寻找快乐和幸福,而不是实现你所认为的幸福和快乐。
看完全书,我特别认同作者关于养育的理念——那是一种自然的、有情感交流的亲子联结,而不是像很多书籍中提到的,父母就不能吼叫、不能烦躁——这样失去情感,只有冷冰冰的理性的家庭,还是我们理解的那种港湾吗?
最后,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个结果,不是到了5岁、10岁、18岁,或者说孩子结婚生子就算完成了。
育儿始终是是一个在路上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思考的过程。
这本书以后我还会再翻出来阅读,希望常读常新,推荐给所有的父母。
10-渤海小吏:《楚汉双雄》
一本非常小的历史读物,整体读下来也很通俗易懂,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是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这本书有其比较明显的特点,比如语言上轻松诙谐,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传授;在内容上也做到了图文并茂,把一些涉及地理位置的内容,用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辅助解读(唯一让我吐槽的是,部分图片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看到...);此外,作者还结合了不少现代书籍、观点,来回溯当时的战争背景、人性心理,这部分倒是不太在历史读物中出现。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也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能让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这些问题,之前没想过,也没深究过,但却属于问起来特别想知道的问题);比如对一些战争的详细描述,韩信的“背水一战”到底强在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不是字面意义上理解的那么简单?
当然,有一小部分内容,根据作者的论述,我并不是很赞同。但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豆瓣的评分也挺高,经得住考验。
以上就是戴叔2021年阅读的10大好书,希望你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