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有时未必明

诸葛孔明,有时未必明

原创 八斗之外 八斗之外 

小时候喜欢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看的就是诸葛亮妖孽一般的神奇。武乡侯算无遗策,似乎从来就没有失算的时候。长大了才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蜀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经过精心准备,率十万精锐之师突然北伐,出祁山攻击曹魏。这是蜀汉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统一之战。

其时,虽然关、张、马、黄已死,五虎上将只余赵云,但军中其他大将仍然健在,军事根基尚存。同时,经过诸葛亮南征,蜀汉平定了后方,储备了战略物质,锻炼了军队,军力和士气正旺。

而曹魏那边,自蜀汉彝陵之战大败、一代枭雄刘备病逝白帝城后,就放松了对蜀汉的警惕,于是调转枪口对准东吴,魏蜀边界渐渐防守懈怠。两年前,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政局未稳,马谡便施反间计,让蜀汉心腹大患司马懿回家种红薯去了(汉代尚无红薯,千万别较真)。

综上所述,北伐形势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果然,由于魏军疏于防范,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陇西五郡中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很快便放弃抵抗,许多曹军纷纷归降,曹魏“朝廷恐惧”。但不久马谡失街亭,汉军被迫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黯然收场。

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毁在“纸上谈兵”的二货马谡手上。其实不然。

真实的情况是,曹魏迅速反应,作出了正确部署。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驰援,派大将军曹真抵御进兵斜谷的赵云,名将张郃抗击诸葛亮大军,同时遣人反攻南安。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汉中到关中的道路崎岖难行,汉军后勤保障不畅,加之国力有限,后备力量不足,因此即便街亭不失,一旦双方转入相持的拉锯战,蜀汉便再也无力取胜,后退是迟早的事。后来的几次北伐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事实上,第一次北伐唯一成功的机会,被咱们这位“算无遗策”的诸葛丞相给pass掉了。

战前,大将魏延建议请精兵五千,直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一战而定长安以西。这是《魏书》里的记载。另一个版本是《三国志·魏延传》的叙述,说魏延向诸葛亮“请兵万人”,要从子午谷直取潼关,与诸葛亮会师。按照这个版本,魏延的想法就更大了,那是要截断关中与曹魏大本营的联系啊,妥妥的封喉一剑。

如果诸葛亮听取了魏延之计,按照《魏书》的版本,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不致有街亭之败;按照《三国志·魏延传》的版本,则整个关中地区将尽归蜀汉,并可打开进兵中原的大门,使曹魏大本营门户洞开,直接暴露在蜀汉的兵锋之下。

史书上的记载向来有些出入。关于魏延本人的记载,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应当比《魏书》要靠谱些。毕竟《魏书》写蜀汉和东吴的事都是陪衬,有些走样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魏延绝对是准备下一盘惊天大棋!

然而,这个颇有些神来之笔的妙想被诸葛亮否决了,理由是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风险较大,一旦失利将进退维谷。这个理由“很孔明”,符合诸葛丞相的一贯风格,听起来也颇有道理。但真是如此吗?

孔明先生在那一刻怕是忘了武圣人的教诲了。在“兵家圣经”的《孙子兵法》里,孙武子提出,一旦“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便“敌虽众,可使无斗”。“冲其虚”的办法就一个,即“趋其所不意”,则可“攻其无备”。

《孙子兵法》阐述得十分清楚,战争最终拼的是国力,国力决定了兵力。因此,孙子在《作战篇》里反复告诫统帅们,“兵贵神速”,“未睹巧之久也”。

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说,打仗最忌讳陷入相持。一旦旷日持久,军力和后勤保障占下风的一方多半会输。所以,从古至今,战争中不急着决战,慢慢跟对手耗的,无一例外都是拖得起的一方;拖不起的往往会急吼吼地主动求战。而在魏蜀交战中,拖不起的显然是蜀汉。

诸葛孔明未出茅庐,便已定三分天下,是绝壁有大视野的人。而且,他在隆中之时常自比管仲乐毅,想来兵书战策十分精通,说他不清楚形势和魏延之计的妙处,打死我也不信。

然而,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的“一生唯谨慎”在关键时候显出了弊病,所以才对魏延的建议置之不理。但正是这一次轻率的否决,导致诸葛亮五伐中原都只是徒劳,最后只留下“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叹息。

不少“亮粉”替孔明先生辩解,说魏延之计太过于冒进,而当时蜀汉没有冒险的资本,因此诸葛先生是正确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只能说你们高兴就好。

姑且不谈子午谷之计的成功可能性有多大,也不谈“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咱们只说说这个险蜀汉是否冒得起。

要知道,孔明当时拥有十万之众(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动则出兵几十万那是小说,后来的灭蜀之战,曹魏总共只集结了十八万人),而魏延仅仅只需要五千人,至多一万人而已。

我就不明白了,即便这只奇兵全军覆没,难道蜀汉真的就损失不起百分之十,甚至只有百分之五的兵力吗?还是说诸葛亮认为这百分之五到十的兵力,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况且,诸葛亮自己还分兵一万,交给赵军去佯攻褒斜道(俗称斜谷)呢,看来丞相大人并没有指望多一万人能改变战争局面。

实际上,小说中的“常胜将军”赵云,被魏大将军曹真挡在了郿县一带,一万人马跟着这位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狼狈地打了一回酱油,不仅寸功未立,甚至后来干脆被人家曹真给打跑了。战后,赵云也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

镇军将军的名号看起来比镇东将军更拉风,然而却并非如此。镇东将军乃“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之一,不仅品级为秩二品,在三品的镇军将军之上,而且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是实权人物。而镇军将军等“三号将军”(镇军、中军、抚军)不仅品级略低,而且是中央军职,平常可没有在外领兵独挡一面的“四镇将军”权力大。

再说说子午谷计谋的可行性。首先,古今中外,这种不按常理出牌而建奇功的战例比比皆是。先说国外的。

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赶着大象翻越高不可攀的阿尔卑斯山脉,沿途不仅要贿赂高卢人,而且由于山高路险,一路上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等汉尼拔大军到达山南时,五万人只剩下二万。

但是,当这两万疲惫的残旅突然出现在亚平宁半岛时,罗马人感觉有如神兵天降,慌乱中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结果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被打得满地找牙,意大利北部尽数落入汉尼拔之手。只此一战,汉尼拔就奠定了在世界军事史上高山仰止的地位。

还有,在奥斯曼帝国消灭拜占庭的过程中,为攻克著名的“硬骨头”君士坦丁堡,“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居然让战舰去“爬山”,生生从海上封锁线的后方杀到君士坦丁堡城下,轻而易举地撬开了拜占庭人的“乌龟壳”。

再看咱中国自己的出奇制胜战例。明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按理说正常情况下是赢不了的。虽然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欺负侄子年少,并且经过明初朱元璋的大清洗,大将军徐达、常遇春、蓝玉等病死的病死,老死的老死,杀头的杀头,朝廷无大将可用,但实际情况与清朝的“三藩之乱”没什么两样,最终赢面甚小。

要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昏庸,更不胡搞。明初国泰民安,老百姓不是傻子,并不会如朱棣期望的那样箪食壶浆以迎“义师”(这个词真得打引号)。

因此,一般情况下,燕军也会像吴三桂叛军那样,初期势如破竹,开局良好。但一旦不能速胜,等朝廷顶住了朱棣的前几波进攻,必能稳住阵脚,将战事僵持在某条线上。到那时,朝廷以举国之力战朱棣一隅之众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最终打败燕军,要了朱棣的小命。

如果这样,也许中国将多一位仁爱天子(建文帝十分仁厚),但却少了永乐朝的风采。可惜,那是一般情况下,但朱棣偏偏是二班的尖子生。

朱棣看似青铜,实则是王者。而且,他身边有位不世出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姚广孝,关键是朱棣对他言听计从。

姚广孝要求朱棣不要像常规打法那样攻城掠地、稳步推进,而是拼死向前,置后路于不顾,绕开沿途诸城,轻车直取当时的首都南京,端掉建文帝的老巢。

朱棣不愧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主儿,关键时候没有掉链子,而是果断拍板,给建文帝来了个一击毙命。在朝廷的正规军们反应过来前,南京城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力量。当各地的勤王之师正风驰电掣地赶来救驾时,建文帝已随一把大火龙驭上宾,向他爷爷朱元璋告状去了。

顺便说一句,永乐帝后来迁都北京,除了有“天子守国门”的用意外,也许还因为心中有愧,觉得呆在南京心里别扭吧。反正自家人知自家事,到底建文帝是否“听信谗言”,需要他这个当叔叔的藩王去“清君侧”,除了老天,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他人嘛,知道的也要装作不知道。

此外,蜀汉的老对手之一的魏大将军曹真,在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之计的两年后,却提出取道子午谷伐蜀,并且落实到了行动上,要不是倒大霉碰上了罕见的暴雨,这个计划十有八九就成功了。

说那场暴雨罕见,是因为它不仅引发了山洪,而且时间长得离谱,前前后后足足下了一个月左右。大雨和山洪冲毁了子午谷的道路,破坏了栈道,就这样,曹真走走停停,还是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如愿以偿等来了曹睿班师的诏书,再也不用在泥水里打滚了。

看来不是曹真的计划不行,而是老天太不给面子。当然,老天是不会给曹真面子的,因为老天爷的剧本不是这样写的,想要改剧本,那得把导演伺候好了才行。

倒是后来的邓艾,这位导演内定的蜀汉终结者第一候选人,却完成了类似的奇谋,只不过场景由子午谷变成了同样崎岖难行的阴平山路。于是,邓艾带着一路上死伤后剩下的区区两千残兵,突然出现在成都平原,居然轻松干翻了尚有十余万人马的蜀汉,成就了天才的美名。

可惜,东汉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虽然汉代已知在遥远的西方有个强国“大秦”(即罗马,名称来历不详),但班超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仅限于波斯湾地区的道听途说,因此诸葛武侯并不知道汉尼拔的壮举。

同时,诸葛先生虽然有神鬼莫测之术,有“向苍天再借五百年”的本事(据说他在五丈原算到自己将死,干过逆天改命的事,只是不巧没成功。此乃传说),但估计他应该没有学过穿越,因此也无法掌握后世邓艾和朱棣的经验。所以,他觉得子午谷奇谋不靠谱,太冒险,是完全可以理解滴。

其实要说冒险,他派马谡这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去守街亭,才是最大的冒险。

马谡此人绝非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实乃不可多得的良才。虽说当时乡人都把他排在哥哥马良之后,称“马氏五常(指马良、马谡等五兄弟,可不是无常大米哟),白眉最良(马良长了白眉毛)”,但老乡们又不是用人单位的领导,对人的评价肯定不够精准,因此乡谚并不能证明马良的水平在马谡之上,只能证明有时候长得很有特色是很占便宜的。

后来的历史也表明,马良虽然很受刘备待见,当了“侍中”这样的大官(魏晋时期,侍中的头衔很大,往往只有三公、执宰才能戴上这顶帽子),但一生并没有特别出彩的高光表现。

反观马谡,着实给诸葛亮出了不少大师级的建议。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南中少数民族归心,其实是听了马谡的主张。以吾观之,如果将诸葛亮比作萧何,那么抛开街亭败笔,马谡绝对算得上蜀汉的张良张子房。

街亭之失的责任究竟在谁?我看诸葛丞相首应当负主要责任,并且还是直接责任,而不仅仅只是领导责任。

马谡是不可多得的高参,但他的本事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让他领兵打过仗属于用人之短。因此,把街亭这么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交给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去把守,真不知诸葛丞相是怎么想的。

你说是豪赌一把吧,这又不是到了唱空城计那样的千钧一发之际,而且诸葛亮手下也并非无人可派。比如他就派了宿将王平去给马谡当副手,而且还派得出大将魏延去接应马谡。所以我对诸葛先生的这次遣兵派将很是不解,只能认为他太想培养锻炼马谡了。

也许在诸葛亮心中,如果马谡能经受住街亭的考验,恐怕将会与姜维一样,成为他的接班人吧。但即便如此,为什么不在别的时候锻炼马谡,而非得在要命的时候去玩火?

莫非真的是天命难违,大汉气数已尽,老天绝不能让大汉有第三次咸鱼翻身的机会,这才给了武乡侯一板砖,让他出现了瞬时脑震荡,从而酿成大错?若非这样,我还真不敢妄加评判孔明的无厘头行为。

再多句嘴,后来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自请处分,并不是高风亮节,非要替下属背锅,而是先生暂时性的脑震荡迅速恢复后,聪明的智商又重新占领了大脑,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积极向领导认错。

当然,这么说无损诸葛亮高风亮节的伟岸形象。要知道,能够实事求是不甩锅,本身就很难能可贵,不必非要当背锅侠才会显得伟大。

实际上,武侯不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的确心胸宽广,从不嫉贤妒能,也不争功诿过,其品格之高,应与圣人无异。正是因为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所以人们才宁愿无视他能力上的不足,相信他真的“多智而近妖”,并逐渐将其神话。

但如果抛开对武侯的敬仰之情,客观还原历史的话,《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位三国历史的第一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才是公允的。

陈寿说诸葛亮“可谓识治(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也(稍逊但可媲美)”,然而“应变将略(领兵打仗随机应变),非其所长欤。”

一句话,诸葛亮当丞相绝对顶级,但打仗嘛,其实就不是那么牛X了。究其原因,还是性格使然,谨慎有余,魄力不足,关键时候会错失良机。

    这样看来,诸葛孔明,有时未必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