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想在我的花盆里种下西红柿。
去十字街那里的菜农购买幼苗,不忍心给摊主徒添麻烦,买回他已捆扎好的一小把,大概十棵。
自己细心栽种了两棵幼苗。剩下的给了妈妈种在她屋旁的菜园里。其实我家花盆的土壤也是从妈妈菜园里挖来的,我相信在同样肥沃的土质里生长的苗子,我和妈妈会在同个时期收获果实。
西红柿苗静静伫立在花盆里,我特地将它挪到院子里日照尽可能久的角落,如果下雨,它也是可以被眷顾的。阳光雨露,这是每一株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吧。
偶尔,我会给花盆里的它们松松土。一晃,两株西红柿也长高了不少,只是总不见茁壮。
“可能是要施肥了。”我自言自语。
所以,跑去同条街道的妈妈家让她给我“施”肥的料,顺道去她的菜园里看看。
初夏的傍晚,微风吹在人身上不冷不热,煞是舒服。我明白,这种感觉只有在妈妈空旷的菜园才可以享受到。
然后,我看到那些跟我的西红柿同天栽种的妈妈的西红柿,它们已是粗壮而挺拔,颜色是那种墨绿的绿,有几棵甚至已结了花苞,随风轻轻起舞似是欢迎我这个熟人。
“妈,你的长这么大了。”我冲站在十来米开外的妈妈喊叫,声音里是质疑的味道。
“你给它们施了几次肥?松了几次土?”我连珠炮似地向妈妈发问。
“没有呢,栽下了就没管过它。”妈妈淡淡地回答。她哪里能理解我此刻的满腹疑问。
西红柿苗vs一样。土壤vs一样。栽种日期vs一样。可现在模样vs也太不一样了。
“你看我这菜园,土肥不用说,而且大,阳光从早照到晚,你那个花盆的环境怎么能和这里比。你当种个盆景差不多,指望西红柿做菜还是来我这里摘。”
妈妈一语道破天机:环境vs不同。
我很自然地想起孩子,想起年初一次聚会上有一深圳工作的同学带着她家六岁的宝贝,选择观看动画片时竞然是英文版。孩子是一张白纸,她学了什么,会做什么,不完全是看大人能把她带到什么样的平台?
每每我去学校接一年级的小朋友放学,通常会遇到两类人。一类人是刚刚从麻将桌下来,一类人是刚刚从田地里干活上来。他们对于他们正要迎接的孩子,无不是满满的爱。可接回家的孩子更多也是继续被带到麻将桌边和田埂旁。
刚巧我也得知,在离我们这不足半小时车程的县城,那些同龄的孩子已开始钢琴考级,学习金话筒播音主持,画画等等五彩缤纷的课外生活。
这样天差地别的环境,不就如同我和妈妈的西红柿。
是的,象那样很多优越的家庭我也望尘莫及。但生活中孰是好孰是坏的习惯却心知肚明,孩子就是你样子的复印件,我们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里给孩子做表率,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理想中的西红柿不仅要枝繁叶茂,更要果实累累。我们理想中的孩子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如何打磨与雕琢,不妨让他先拥有诸如妈妈的西红柿的环境。
一一—与所有育儿者共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