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被讨厌的勇气》
这两天有些丧气,今天想来说说让人不愉快的事情。
剥离主客体
因为一个需求和同事起了冲突,询问了有经验的人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他们每个人给我的答案都不一样,我知道答案需要自己去找到的。面对言语暴力和冷暴力,很多时候我们体会到攻击性,本能地想要退避;但是逃得过今天,也一定逃不过明天。
在这个混乱和迷惑中,让自己好过的方式就是——区分「客体」。ta攻击的客体是这件事情,并非我。我们之间并无恩怨情仇,只有工作关系。所以关键就回到了工作本身。
为了减少情感消耗,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机制化」。没有规则就商讨一个规则出来,开心不开心不重要,按照规则去运转就好了吧。想通了这一点,我就把合作「愉快」,这个目标改为了合作「顺利」。
拉齐一个共识的会议,愿意去沟通当然就可以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未必被采纳,但表达就是一种宣泄吧。如果不愿意,那就只能继续痛苦地遵循别人讨论的规则,进而不断累积成为「戾气」。
有点残酷真相的意味,这是我目前唯一能够找到的解决方案:流水线上打工人。
未来的事
我妈催我”你三十岁了还没有生孩子“,然后说了很多以偏概全的「生娃才是正道」的论调。我玩笑地回了一些直指她逻辑漏洞的说法。灿灿姐说她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这未必是错。上一辈人的经验之谈,也要倾听。
当然!
我们以为的「自我」,从来就不是来自「自我」本身。他者是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可能以前我和我妈妈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反抗的叛逆态度在沟通。你说的我不听,我说的你也没有听。
但是这两年,我好像很少有那种热血沸腾地反驳,会更平和地说话。关于人生,我们参考意见,但不被左右活法。
未来谁知道会怎样呢?我妈35岁生了我弟,也挺健康聪明的。可见,我还有5年的时间去思考这不甚安逸的人世间,是否要让另一个生命也来体验一番。如果ta来,我该如何迎接这份厚重;该如何向ta教授所谓人生智慧...
况且,今天被问到生日礼物想要什么时。我说:房子也有了,可能缺一段稳定的恋爱吧。
然后,说起我们的朋友,单身很久了。既然是朋友,就不会想要改变彼此的关系。因为爱,才会被需要。而不是因为需要,才去爱。
也是很好奇,一段稳定的关系,一直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持续有稳定的喜欢,那是爱了吧。
晚上看幺弟更新的视频。一家人去卖完葱,在夜幕之下,登高坐在台阶上吃着水果捞,看城市的万家灯火。幺弟把两个孩子赶到一旁,和琼姐依偎在一起。画面有吵闹,但没有「戾气」,让人感受到安宁。
连锁
昨晚看了《幸福传万家》的剧。村里要建保健品厂房,征用了女主家里承包的蔬菜大棚地起了纠纷。她老公庆来,就去找村书记理论索要赔偿。没说几句话,被书记赶走,被踹了一脚裆部,住进了医院。女主一家都觉得非常冤枉委屈,为什么不好好说话,要用这种暴力的方式呢。
电视是一个上帝视角能看到所有人的故事线。书记在庆来去之前刚赶走一个本家姓的泼皮无赖,也是因为这个征地贪得无厌索要更多的赔偿。他就有了一种一个个都贪得无厌,耍无赖的印象,满身戾气爆发在了庆来身上。
今天在地铁站,进站口就排在一个小姐姐的后面,但是过闸机她前面那个人扫了好几下又退出来耽误了一下时间。下传送扶梯,左边走的通道又被占着没有自己走的人。下到一半看,那趟列车已经到了,很多人都往下挤,想要赶上那辆车。
也不知道是怎么的,可能就下去太猛了,车没赶上。我在后面听到有人很生气吼,有人回应。下去看到就是之前在我前面那个小姐姐和另个人在吵架。大概就是走着急了不小心推了一把。
有时候一场意外或不小心,我们不知道对方发生了什么;自己会不会成为一根导火索,点燃一个炸弹,满身戾气一触即发地袭来,再继续传递。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就是一系列的恶性负面情绪的传递。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就这样,天干物燥,小心脾气。
感谢你的时间,愿你今天心态平和。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