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根据5W分析法,写下公众号的初衷,在以后的日子,多回头看看,保持初心。
1)what?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号?
这是一个女程序员,也就是我的日常成长分享公众号。最初的设想是每周一篇技术贴,加一篇生活贴,这个生活贴包括不限于美食,音乐,美妆,健身等方面的经验及心得,我想展现一个程序员虽然加班多,可是热爱生活的,不是枯燥无趣的。后来我觉得这样设想的生活贴丰富又分散,既然是成长分享,聚焦才能投入,所以,选择了最想提升自我的三个维度分享,分别是1)技术方向,包括java编程基础,编程规范,架构设计,设计模式等方面;2)思维方向,包括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经济学思维等方面;3)钢琴学习,因为一首克罗地亚狂想曲,冲动的买了一架雅马哈的钢琴,自从组装好以后,除了学习五线谱,还没有开始练习,最近一直在听田艺苗的古典音乐课,从巴赫,勃拉姆斯,肖邦,听到了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李斯特,所以下周开始学习钢琴,并记录分享。
2)why?为什么要开通这个公众号呢?
最近刚听完张宏杰老师的得到课程:曾国藩的多面人生,受到了一些影响。明清两朝,比较杰出的2个大人物,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论出生和智力,曾国藩家境贫穷,科举7次,才中秀才;而王阳明从小天资聪慧,家境优越,是普通人难以效仿学习的。曾国藩进京做官,十年七迁升十级,凭借的不是天资和家境,而是日复一日的勤奋和坚持,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从29岁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在日记里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蒋介石喜欢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受曾国藩的影响。
论实岁,我今年也是29岁,这几年看过不少书,学过一些东西,如过眼云烟,所以开通公众号,用文字输出倒逼输入,沉下心来把所学知识内化,不断提升和遇见真实的自己。
3)when?什么时间开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保持每周一更。
4)where?在哪儿做?
保持随时学习,随时思考记录的习惯。
5)who,我是谁?
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懵懂地选择了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只知道专业会和电脑有关,具体学什么的,是不清楚的。我爸说女孩子当老师比较好,于是选择了师范院校。入学后知道,学校最好的专业是数学英语物理等专业,计算机是排名靠后的专业,记得我的高考分数是院里很靠前的,周围同学说,你分数这么靠前,怎么选择了这个专业呀,我们是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过来的。emmm,因为我不想当老师吧。
在读大学前的成长中,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小学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暑假可以尽情的玩,我要呆在屋里写暑假作业,而且父亲常常给我出数学难题做,比较深刻的是青蛙爬井,白天爬n米,晚上退回m米,多少天可以爬到井口,那时候还在读小学,数学里没有x和y的方程式,经常把我难住;别人家的孩子电视随便看,我们家的电视经常遥控器被藏起来;还有别的女孩子可以跟男孩子玩,我被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和男孩子玩;每次大小考的试卷,都要家长在试卷上签字,小学时的老师都比较凶,有一次数学考了八十多分,看到分数后,父亲生气的把试卷仍在了地上,我不敢再问他签字,第二天上学被老师责问又拎了耳朵,后来我学会了模仿字迹,以后的签字都自己完成的;小学的时候,我就表现出喜欢数学,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写作文,记得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我写不出来,一直严肃的父亲竟然亲自帮我写了一篇,小时候很怕父亲,一直都很凶,可是写出的文字又是很柔情的,父亲说爷爷是老师,小时候条件不好,家里孩子多,上学经常欠学费,父亲小学时候的一篇文章《我的父亲》,得过学校的最佳作文奖,奖励的5块钱,后来被抵作学费了,这篇作文,父亲给我们读过,只记得文字朴实,已记不起内容了,下次回家时一定要重温一遍;读初一时,每天骑车上学,早上6点起床,父亲每天早上亲自给我做好早餐,我妈经常说三个孩子,我爸最疼我;升初中后,有了英语课,父亲在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英语字典,亲自教我英标和查找字典的方法,初一的英语课,我的分数还不错,老师很喜欢我,升了初二成绩开始下滑,初二的英语老师经常找我谈话说初一的英语老师夸我英语底子好;临近中招考试,父亲在外地,给我捎回来一套衣服和一封信,信里,父亲写了自己对读书的渴望与遗憾,以及对我的寄语和期望,每每打开这封信,我的眼里都会不自觉地噙满泪水,那时候的中招考试,一个班里只有几个同学可以考上高中,考不上的要根据差距的分数交钱上,还记得起步是3k,一分一百,那一年,父母给我买了一年的生命一号,后来顺利考上高中,听说父亲在外地知道消息后非常开心;高中时期,成绩一直班里中等,高三那年,父母又给我买了一年的健脑一百,后来高考成绩是班里前五名,也顺利的考上了大学,父母还是很开心的。
步入大学,压力和状态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初入校门的我,对学习持有高中一样的积极的,每天早上定闹钟早早起床,室友还在睡梦中,一般都是掐着点起床去上课,后来的我,保持着室友同样的步调,也是掐着点起床了。大学时光,想不出来说点什么,没有约束没有自律,周围同学也不喜欢学习,懒懒散散的过完了,那个时候极不自信,像一个孩子一样害怕独处。
研究生期间,在院行政办公室,做了一年的助管,办公室的老师都讲着浓重的武汉话,刚开始,听着很吃力的,反复确认才明白老师交代的事情,后来也渐渐习惯,和办公室的老师相处的关系也还好。读研期间,学术上没有什么造化和研究,一切以服务导师为中心,做了比较多的经费报销,组织活动,管理实验室等打杂的事情,并对学术圈有了不同的认识。所以,对于网上的一些新闻,类似导师把学生当保姆,威胁学生毕业,又或前几天的复旦女学生的5篇SCI是其博导帮助写的等学术圈的见闻,我一点不吃惊和意外。选择读研,见识撑出来了,认识了一群优秀的同学,而且就业机会也多一点。
研究生毕业后,先是做了几年的驱动开发,整日和单板芯片接触,经常要跑到芯片风扇嗡嗡作响的实验室搭环境搞验证,公司的女生很少,一个女孩子经常往实验室跑也让人奇怪,偶尔会被别人误认为秘书,一个秘书整日往实验室跑呢?工作以后,加班是常态,习惯性在不加班的日子里一觉睡到下午。后来,内部转岗,做了软件开发,也是一个加班很多的部门,从控制器开发做到了web开发,从c++到java的转型。在公司的这几年一直在做开发,中间做过一段时间的owner往管理方向发展,因为比较累,又转做开发,往技术方向发展。
这几年,过的按部就班,平平淡淡,今天整理微博和知乎,第一感是过去怎么会发这样的动态,一些情绪化或是鸡汤式自我安慰的动态。工作后,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是工作是做不完的,同理,人生路上的问题和麻烦也会是不断的,在这一个个的问题中升级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直面问题的心态,才能蜕变,然后成长。
一篇开端,讲述过去,对过去做一个交代,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