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要读什么完全没有方向,就相当于凭空在想“今晚吃什么”,难度是挺大的。但如果选定一家餐厅,进去坐下拿起菜单,看到一道道菜分门别类排好,原料照片都可供浏览,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今天列一份“菜谱式”的书单,Bon appetit!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以来,持续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
每一篇访谈的标题都是采访对象的名字,所以翻开目录是很熟悉亲切的感觉,海明威,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即使没有读过他们的书,也一定听过这些名字。
文章开篇的内容通常是介绍被采访作家的成就,以及见面时的外形和环境描述,简单勾勒出形象和场景,再由对话推进,展现他的写作习惯、阅读习惯、创作理念等等。
一篇访谈读完,对一位作家就有了较为立体的认知,他的任何一个方面,随和有趣的个性,自成体系的创作理念,高度自律和创作激情,某一句睿智的话,都有可能激起你强烈的阅读欲望。
《文学回忆录》木心
前几年,很是刮起了一阵“木心热”,我也买了《文学回忆录》来读。
这部书是木心客居纽约时期,给陈丹青等一众艺术家上文学课的讲稿,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古希腊神话,圣经,诗经楚辞,到中世纪欧洲文学,二十世纪文学,贯通古今中外。
个人觉得这书带着点“魔性”,个人色彩极浓,表达上有时偏激,才华横溢金句频出,所以需要有比较强的免疫力才能读,一方面是对囫囵吞枣流水般读下去的欲望的免疫,一方面是对木心斩钉截铁不断地下结论的免疫。
读一般文学史,已经习惯了温和客观的叙述和论证,不曾读过这般不解释不圆融的“断言”,这也是木心以自身来实践他的一个观点——“伟大的性,要任,大任特任。”能读到一本这样任性的文学评论是幸福的。
《抽思织锦》江弱水
这本书比较小众,豆瓣上只有82人标记读过,但我个人非常喜欢。
作者江弱水是一位诗学家,这本书论诗衡文兼谈小说甚至翻译,喜欢读诗的朋友可以看这本。作者眼光高且阔,个人意志强烈,文笔要眇宜修,在古典主义精神,雅俗之辨,诗与现实,诗与史的分裂统一等主题上,把学理的洞察以精妙的文笔展现出来,阅读体验极为美妙。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黎戈
以前我读书,不大爱去了解作者生平,大概是缘于钱钟书的那句“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下单的母鸡呢”,总觉得文本独立于作者存在,单读书就好。
后来在豆瓣读黎戈的评论,她善于从人的特质经历出发去分析作品,就像大地延出一根线去连接空中的风筝,我开始觉得这样写评论也很好。具象的人身上闪出一部分成为其作品风格,舞台上的主角有了背景幕布的衬托,变得更鲜明,让作家其为作家变得有迹可循。黎戈善于展现作家的独特之处,她的着眼点总能勾起我的阅读兴趣。
《经典作家十五讲》曹文轩
《经典作家十五讲》源自北大中文系曹文轩老师的小说课,选择了鲁迅、汪曾祺、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等14位作家作深入解读。
我写这本书的书评时,选择了四个词来描述曹文轩的文学眼光:童真、高贵、细腻、开放。
干净——是婴孩的需求,也是曹文轩对于文学的需求,所以他爱汪曾祺沈从文童真纯美的文字。
高贵——是精英文学,钱钟书的《围城》刻画的对象是知识分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洋洋几百万言中的场景大致都属于上流社会,描写大厅文化、社交文化;《源氏物语》蕴含的美感是宏大典雅的王朝之美,高贵风雅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人间烟火可以是文学的主题,但不应是唯一被推崇的主题。
细腻——作家应能接受到生活的微弱信号,用自己的细腻激活读者的感官。
开放——不以风格定优劣,作品好坏不取决于风格流派,而是取决于作者的文字是不是出自于真实、深刻、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非常认同曹文轩的文学观,他选取的作家书目,值得一读再读。
《小说药丸》
收到一个盒子,打开是一本《小说药丸说明书》,一份《自诊指南》和一份《特殊病历》,形式很有趣。
两位作者埃拉·伯绍德 Ella Berthoud和苏珊·埃尔德金 Susan Elderkin,在阿兰·德波顿开办的“人生学校”负责书目治疗,本着“读书治病”的原则,为全世界客户开书目处方——过于井井有条,读凯鲁亚克《在路上》;缺乏自信,读《蝴蝶梦》;身为单亲家长,读《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本书呢,趣味性大于可读性,不是那种捧起来能够安安静静坐一下午的书。但如果喜欢这种轻松有趣开处方的方式,也有可能能够从这本书中发掘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
书与书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关性,读完一本很喜欢的书,可能会去找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可能会去看同一主题的其它书目,也可能会因为这本书中提到哪部作品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此交织影响,想读的书就像被带动的骨牌一样,越来越多。
今天推荐的几本,都是给人“开书单”的书,如果你苦于不知道读什么,希望成功帮你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开始构建你的阅读网络。
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