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五章的主题是《思考》,总感觉自己看起来有些吃力,总是容易分心,尽管有些内容已经是第二次看了。难道是我自己思考能力不够导致的吗?我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在里面,但是我不能局限自己。
带着问题去看书:作者每节提出了什么观点,原因是什么,给出了什么建议
本章内容作者在第一节就提出勤于思考,之后每节都在告诉读者如何避开思考的坑,如何正确思考。
一、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遗漏或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观点:勤于思考
原因:拒绝思考,非常浪费时间。思考过程中,很多思维陷阱会直接导致我们放弃思考。
如何独立思考: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就算权威等于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他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建议:不要迷信权威
二、思维陷阱
1、逻辑错误的原因有二:概念不清、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2、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之前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无一例外。永远都是那些把概念理解透彻、区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的思考,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3、未知永远存在!
三、因果关系
1、观点:因果关系无处不在,思考也离不开因果关系。问题在于,人们常常因为因果关系分析错误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在错误的道理上时间越久,成本越高,结果越可怕。
2、因果关系的使用原则:
基础原则:因为A,所有B
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另一种情况:互为因果。
3、“双盲测试”原则
4、自证预言:
做不到思维缜密的原因有二:习惯性拒绝思考,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前者往往是后者长期作用导致。
四、相关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原命题为真,则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否命题不一定为真,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有无数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他人左右。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一种手段,因为它很有效,至少对70%的人有效。
五、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的逻辑: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
六、案例局限
概念:案例教学法
1、以偏概全:某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就,并不意味着在所有人身上起作用。
2.建议: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七、对立论证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换句话说,就是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
八、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于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
九、解析感悟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用的”,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十、克服恐惧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所有人的起点都是负数。但凡是人,都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这个算式的结果变成正数。并且无论是谁、无论这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等于零,恐惧却永远大于零。
十一、辅助工具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一旦明白个中道理,我们就会发现,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