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少接触三毛的作品,总觉得她的作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或者说,我不太喜欢她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悲观的情绪。但是,翻开《撒哈拉的故事》,读到《哑奴》,让我对三毛有了新的认识。
我不敢说这是描述人性,揭示社会问题最优秀的作品,但这是最深入我心的一篇文章。文章基于西班牙殖民地撒哈拉中仍然延续的蓄奴传统,但并未大篇幅地全面覆盖,而是截取一个哑奴的生活片段来描述。虽然看似片面,但内容充实,有张力,发人深省。
这篇散文大概有一万字,但在众多的笔墨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两个内容。文章从作者被邀请到镇上一个极有钱的撒哈拉威财主家去吃饭开始写起。为了表现出这些客人的特殊性,阿里(财主堂兄太太的弟弟)说,这个富翁是不轻易请人去他的家里的。起初,三毛对财主充满了好感,对财主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好奇与赞叹。直到一个孩子的出现,这种艳羡才被厌恶所取代。这个安静沉稳,聪明伶俐的孩子便是黑奴,哑奴的大孩子,也是文章矛盾的伊始。和文中提到的两个没有教养的西班牙女人相比,这个孩子就是从天上下来的天使。他的谦逊有礼就像一个探照灯,在座的所谓身份尊贵的人的丑陋全部暴露在灯光之下。奴隶,是社会底层最卑贱的人。不,是最廉价的商品。但是,在作者塞给小孩两百块钱的第二天,小孩的父亲哑奴便带着这两百块钱来还给作者,并拜了又拜,谢了又谢。在得到三毛及荷西的认同和帮助后,哑奴没有东西回报他们,便悄悄地替他们补山羊踩坏了的天棚,替他们洗车,替他们收衣服……这样的人真的应该被蓄奴制度所束缚吗?真的应该被称为奴隶吗?那些所谓的有地位的人在干什么呢?隔离,嘲讽,辱骂。无知且愚蠢的人们呵!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应该被称之为“奴隶”?
我们总在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种种。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几乎占据了顶峰。我想说,朋友,真的没有那么多事情值得烦恼,没有那么多事情值得焦虑。真的,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你拥抱生活。《哑奴》这篇文章有三个细节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内心的震撼。第一个是在五十五度的高温下作者把正在为人砌房子的哑奴召唤到家里阴凉的地方,并拿了很多吃的东西招呼他,但他只吃了一点点,其余的食物都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因为他要把它带给家中的太太与孩子。第二个是哑奴在简陋的家中,或者说是栖息地中满心欢喜地招待三毛及荷西。没有碧丽辉煌的宫殿,没有香甜可口的食物,没有闪闪发亮的餐具,满腔热情就足以令人感到至高无上的尊重。最后一个场景真可谓是动人心弦。能干的哑奴被绳子绑着坐在前往工作区域的吉普车上,三毛万分着急,冲出去把一床彩色毯子和一些钱塞进哑奴的怀里。未曾想到,哑奴突然抱住毯子跳下车,拼命地往家的方向奔去。文中有句话这样写道:家,对每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温暖,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他们卑微地活着。但是,他们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他们接受了自己的处境,并顽强地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他们有希望,有方向,有毅力,有自尊;他们努力,拼搏,自强,自爱。他们不亚于社会上的任何人,他们也可以活得很精彩!所以,真的不要再让不满和埋怨充斥了你的生活。
我们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代人,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抨击蓄奴传统的同时,我们应该窃喜。因为,珍惜,是挂科率最高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