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复存在,所以我们才无比怀念。尽管那是个匮乏的时代,但却又是丰富和单纯的年代。如今我们感慨回忆,只因为今日不曾再是期望中的今日。
我想象中的北岛,要比海子冷酷得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然更多几分现实的萧杀。然而诗人年华老去,剩下的或者只有温情的回忆。《城门开》,这本北岛的作品,依然不乏诗人青春年华的理想,但在高速的现代化洪流中,也仅仅留下童年的回忆,和诗人的挣扎:“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
怎样才是北岛理想中的北京?“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这是北岛童年时期的北京,是他认为“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或被决定的”时代。充斥着冬储大白菜、煤烟味儿、灰尘味儿的北京,清晨听公鸡打鸣、麻雀啄房、单车走街、公车报站的北京,小贩在胡同里吆喝的北京,各出奇招灭蚊灭蝇的北京,知了、蛐蛐、蝈蝈此起彼伏的北京……这些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使得流浪的诗人始终牵肠挂肚,也对仅仅十三年间便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的故乡颇有微词。
有句歌词无奈地唱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在日新月异的背后,幸好我们还有回忆可以珍惜和牵挂。概叹的并非仅有那被拆迁的旧房和消亡的民俗,还有那淳朴的人心和情感。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北岛努力地构建一座我们曾经无比珍惜的心灵之城,“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