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智慧2——育有温度的教育
文/罗日荣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用木棍杀人与用刀杀人是没有啥区别的,同样的道理,对于教育而言,误人子弟也是最大的罪恶。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一味的只抓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无异于杀人,甚至比杀人更可恶,因为这样的教育毁灭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一群群孩子的未来!
我为什么要倡导“育有温度的教育”,是因为现在盛行的应试教育太冰冷了,冷到只剩下分数,孩子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健康之体魄被丢弃到校园垃圾堆里,以至于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架架考试的机器
有人曰:“没有分数,我们过不今天,只有分数,孩子们没有明天”。于是,某些目光短浅的老师只顾自己的利益,把孩子们要走的路都堵死了,老师走自己的路,让学生却无路可走!
在应试与学生素养之间,真的就找不到平衡点了吗?显然不是。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敢于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朱熹有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同样是师范学校毕业,同样是本科学历,为何走向教师岗位,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各不一样呢?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行动,在于老师有没有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
作曲家和教育家达克罗兹先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教育孩子们,不要用耳朵听音乐,而是‘用心去听、去领会’呢?孩子们听音乐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不应当是没有生气的教育,而应当是跳跃着的、充满生气的音乐….怎样才能唤醒孩子们的感觉呢?”很多人都认为韵律操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他们都向达克罗兹先生学习过。但是,尝试着把韵律学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去的,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是第一人。也恰恰是这个第一人,让小豆豆记住了巴学园这段神奇的经历。
因此,任何一个有教育梦想的人,一定要是一个敢于实践的人。在雷夫的《56号教室的奇迹》里,我们发现雷夫也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一个喜欢戴脚镣跳舞的人。所以小林校长与雷夫老师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或者一个优秀的老师。这就让我想起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美国一所大学有一幅漫画广告,画面上有四盏灯,从上到下排列,每盏灯的后面都有一句话,依次是: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到吗?试试看吧。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我去做,很难吧?第四盏灯最暗——那就算了吧!因此,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勇于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这或许是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基本常识。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教育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教育艺术的教育那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流水作业。小豆豆为何能够在巴学园里感受到快乐?关键就在于巴学园的教育在不但创新!别的不说,一个运动会就可以看出巴学园的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钻鲤鱼比赛”“找妈妈比赛”“拔河比赛”以及那些琳琅满目的奖品,让紧张的运动会多了一丝趣味,运动会除了“更快、更高、更强”之外,还有对于“高桥君”这样身体缺陷者的人文关怀。我们常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样的丰富多彩的运动会就是“以人为本”,它能发展人、教育人、影响人、成就人。创新教育不是为了赚取眼球,更不是一种作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育人,这就是教育的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教育行为,才能丰富教育的艺术,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始终要坚持教育艺术的创新,这就是教育的基本常识。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沉迷于应试教育,沉迷于牺牲学生的一切时间去搞分数,因为这样的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不需要老师思考,也不需要老师创新,更不需要老师学习,只需要老师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压榨学生的身上,通过刷题就可以实现!这样的老师,就是一种不作为的老师,也是一群误人子弟的“经师”。
我们要“育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把背《弟子规》这些虚的东西少做一点,把培养阅读习惯做实一点;把集体跑操这些虚的东西少做一点,把要求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事做实一点;把重复抄写这些虚的东西少做一点,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事做实一点;把喊口号的东西少做一点,把扎实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事多做一点;既要让孩子看教室的四角天花板,也要让孩子看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