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父母总是被指责,而非受训练。
2.每个人都会因为孩子惹了祸,或是在孩子出现了某种社会问题时,去指责他们的父母。
3.然而,有谁在帮助这些父母呢?人们投入了多少努力去帮助他们成为高效能的养育者呢?父母们如何能看到自己错在哪里,又如何学会改正这些错误呢?
4.我们需要知道你的真实感受,要成为一名有效能的父母,无须丢弃自己的人性,你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是一个人,面对孩子的时候会拥有积极或者负面的情绪,你更无须前后一致表现自己是个称职的父母,当你感受到自己无法假装对孩子感到接纳和爱的时候,你无须勉强自己去这么做,你也没必要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地展示你的接纳和爱。最后,你和你自己的配偶无须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统一战线上,但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窗口两原则
一窗口
父母真实的面对孩子的行为
1.行为是指:孩子所做的,所说的,并不是你对某行为的评价。
所有父母,他们对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接纳/不接纳。
2.可接纳和不可接纳行为分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上下移动。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处情况的不同等。
3.父母双方无法在同一时刻对孩子的同一行为产生相同的态度。
两原则
前后不一致
一 父母可以(也必然会)前后不一致
1.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位父母也是不尽相同的凡人,每种情况也一样会是有所不同
二 父母无须建立“统一战线”
客厅里堆满了孩子所有的玩具和书籍,妈妈觉得很脏,她无法接受(在不可接纳区)
爸爸认为还好,他可以接受(在可接纳区)
三 虚假接纳
1.没有一位父母可能接受孩子的所有一切行为。
2.你只能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接纳他的行为。(我的父母对我并不严格,他们让我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并不赞同)
3.如果一个孩子经常陷入这种困境中,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知道,当他人对你的态度模凌两可,让你不知所措的时候,你会感到挫折和局促不安。
问题归属原则
一 “问题”在这里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问题。)
二 孩子拥有问题-倾听技巧
当孩子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他的确需要帮助,但矛盾的是,从长远来看,最有效的协助方式就是“不提供帮助”更准确地说,这种协助方式是把责任留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父母拥有问题-面质技巧
当孩子侵犯了父母的权利,或是孩子的行为阻碍了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父母就拥有了问题。并因此希望运用此技巧来解决问题。
pet课程全貌
1.pet课程交给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减少孩子拥有问题的次数。
(缩小行为窗口上方孩子拥有问题的区域)
2.pet课程交给父母完全不同的技巧,以减少父母拥有问题的次数
(缩小行为上方父母拥有问题的区域)
分享中科院博士侯瑞鹤提出这个一个概念
1.真实完整的妈妈
她们有几个特点:
知道自己有限、有意识、爱学习
少纠结、多接纳、多享受
她们往往学了很多育儿知识,经历过困惑和纠结,但最后发现,比起育儿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状态。
要能接纳真实的自己、孩子和生活,并看到和肯定孩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