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语文老师曾给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但是高中学业繁重,没有来得及读,如今大学了,读书的时间变多了,于是抽出时间阅读了一下。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散文家,此书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共有39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简洁平淡的文字,记录了不平凡的历史文明。文章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但却表达出了作者对文化古迹深厚的感情。作者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表现出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自序》中,余秋雨先生时而自我审视,时而感叹人生百态,用各种反问句表达了他深思的原因,也让读者不由自主的与他产生共鸣,进行自我审视。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此句中我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淡然自若,无论写作还是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归于寂静,最终都得回归到“我”。
“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于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此句道出了大部分人的现状,其实不论哪个阶段的人,其心理上肯定都会有关于年龄的矛盾,有人处在中年,心里却是个少年,有人处在少年,心里却已经到了老年。不同的人生经历,让人们的心理年龄和真实年龄有了矛盾,余秋雨先生举了Richard Schechner和苏东坡的例子,更加证明了这种心理上多种年龄重叠的生活让生命有了弹性,让生命更加强韧。
其中我认为苏东坡的例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猎狗,左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其实细说起来,他自称“老夫”那年才三十七岁,因此他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
“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这不仅仅是余秋雨先生的困惑,我想,这或许也是我们广大青年的困惑。
第一章道士塔让我十分震撼,阅读着余先生的文字,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已经站在了道士塔前,倾听着从塔内传来的哀嚎,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在王圆椂手中,一箱又一箱的敦煌文物被外国冒险家以极低的价钱买走,飞天的壁画被他用石灰刷的一干二净……我似乎感受到了余先生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