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44篇。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第13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吗?”
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到应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厌恶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道:“如此的吗?难道真是如此的吗?”这是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的译文。
我们看一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的解释。
公叔文子,文子是他的谥号。朱熹的考证是公孙枝,别的考证叫公孙拔。究竟谁对,暂时不去管他,不过都知道这个人是卫国的大夫。孔子除了对他自己的国家鲁国以外,对卫国的感情最深厚。公叔文子在当时名气很大,影响力也很大。
孔子问公明贾——公明贾也是卫国人。孔子问他说,夫子(我们后世拿“夫子”为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当时“夫子”两字,等于我们现在以“先生”称人,这里就是指公叔文子。)是卫国的闻人,社会上很有声望,政治上很有影响力,大家都说他很好,但有一点不知可不可信?公叔先生平常不随便说话,说一句话就有相当分量;也不说别人是非;也不轻易笑;也不贪。
公明贾就说,别人对你所讲的,把他描写得过分好了。其实他讲话能把握时间、要领,不讲废话,恰到好处,因此人家听了,不讨厌他的话。
他高兴了、痛快了就笑,笑得恰到好处,所以人家不讨厌他的笑。譬如下雨天在街上见人跌倒而哈哈大笑,这个笑,不得平时,人家已经跌得很痛,很狼狈了,这不应该笑的,偏要笑,岂不让人讨厌?
关于取,合理的送他礼物,适可而取,不故意标榜清高。他这样一解释非常好,但是公叔文子这个人在历史上有点问题。所以孔子听了他的解释说:“是吗?真的吗?”是表示怀疑口气。
李里有《论语讲义》中的总结:孔子有疑问,不过虽然孔子对公叔文子是否真能做到这样有疑问,但这几句话却总结出了一种圣人的精神状态,即中庸,任何事都做得恰到好处。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该他说话的时候,他就说话,而且说的得体,恰如其分,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真正高兴的时候,他就笑,笑得很真诚,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笑;不需要装,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应该取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而这个应该不应该以是否符合道义来评价,
就这三句话,就能让我们回味体察一辈子,做到就更不容易了。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