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锦瑟》与今读《锦瑟》,体会李商隐

锦瑟。

小时候,大概是在初中二三年级,每天自动找一首课本里不曾有的诗来背,那时候,很喜欢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反复玩味,在这句诗中徘徊良久。而后,去把李商隐的其他诗找来,就读到了《锦瑟》,诗句美得无与伦比,能感受到他的情绪,却不理解他为何要用这些字词: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庄生、望帝、沧海、蓝田、珠有泪、玉生烟、惘然。为何?

后来明白了。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感情真是太深太无奈却也太理智了。你可以这样理解:你在听人弹琴,音乐入心(前两句),勾起了你的一段联想,触动了你的心思(中四句)。你的回忆由此而生,情的初起,爱的升温,然而,一切成空。为何成空?作者没有说出那个故事,你可以去猜“沧海月明珠有泪”这诗里到底有着怎样一个哀伤的故事。往事如烟,徒增伤感。最后两句,诗人用思想对情绪做了一个自我总结:嗯……是这样。

小时候,我无法理解“当时已惘然”这几个字,觉得好奇怪。前边那句不是已经说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吗?那就应该“现在惘然”呀,怎么还会“当时已惘然”,不理解。

后来明白了,人与人真是不同,有些人经历了人生的美事、大事、好事、坏事,可只能在事后总结与感叹,而有些人,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在过程中,就已知因、程和果。所以,对这些人来说,也便在当时就若有所失,因知必然有失。他们看着身边懵懵懂懂的人,自己清清醒醒。

太聪慧的人是这样经历与体会情感与世事的,所以有那句“且行且珍惜”,可惜许多人且行是行了,却不知道该珍惜什么,对父母、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其他生命中路过的人,到底该怎样珍惜呢?为什么要珍惜呢?

生活的平淡往往稀释了情感的浓度,可为什么有些人依旧会深情如许?李商隐就是这种人,情智都很发达,做事谨严,心思细腻。

李商隐“一生穷困漂泊,先后数次为人做幕僚(给地方军政长官当秘书),从未有过施展才志的机会。翻开李商隐的文集,可以看到,他十之八九的文章都是给人家做掌书记时留下的。以这样才学卓越的有志之士,而一辈子都浪费在写那些无聊的应酬文字上……” 是呀,无奈得为稻粱谋,古人今人都如是。可是,即便如此,他留下来的文字多美呀!【引用摘自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第二十课 李商隐,P235】

李商隐只活了46岁。我读到这个数字时,深深地惋惜。在这段生命历程中,他曾目睹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的更替。

崔钰哭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

我们的时代,比李商隐的末世唐朝好太多了。当然,如果你是李商隐,大概不见得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人与人理想不同,差距太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