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公在左,岳父在右,二人是党争的对头,致其一生沉沦下僚。这是李商隐一生的魔咒。李商隐不附和、不悖心,却又不能晓畅地表达。这一遭际,加上晚唐之衰、爱人早逝,是导致其隐忧而优美的诗之格调的根源所在。(题记)
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写在李商隐生命的最后一年,堪称绝唱。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李商隐46岁。这一年,他辞官回到老家郑州,不久病逝。代表作《锦瑟》就作于这一年。
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典故加比兴,联想与想象;片段意象,朦胧境界;真挚浓烈,幽约深曲;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李商隐诗之大美,就是这样。
追忆逝水年华?感叹仕途坎坷?伤怀情路凄迷?
可以说,《锦瑟》什么都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写。在人生的最后一年,李商隐心绪万端,依然不能言表。
李商隐名世的作品很多。若只选一篇做他的代表作,我选《锦瑟》。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
因李商隐的不少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所以,李商隐的诗难懂如谜语,李商隐是“诗迷”。
李商隐为什么要把他的诗,写得如此隐晦呢?
二
要理解李商隐的诗,先要了解其生平。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李商隐32岁,为去世的二姐迁坟,并写了一篇祭文——《祭裴氏姊文》。
此文因是自叙身世,历代研究者,常把将之当做研究李商隐生平的重要史料。
读《祭裴氏姊文》,我们才知道,李商隐早年过着怎样一种贫穷卑贱的生活。他在《祭裴氏姊文》自述身世:“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原来,李商隐八、九岁的时候,家里就遭遇灾难——父亲去世。李商隐作为长子,要举着引魂幡,把父亲的灵柩运回河南。四海虽大,却没有一个地方是他的家。服丧三年,等到丧服脱下来,吃饭问题变得重要。
父亲死了,母亲还活着,所以要赶快找个工作孝敬母亲。李商隐遂报了一个户籍把名字放进去。用什么养活他的母亲?“佣书贩舂”,佣书就是他给人抄写;“舂”就是舂米,“贩舂”就是他贩卖劳力给人舂米。
作为长子,他不只要谋生,还要光宗耀祖,故李商隐读书很用功,加上天赋,诗文作得很好。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个性特征,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
三
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这是李商隐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与诗学的深意……
李商隐的人生悲剧,从他受令狐楚的赏识开始。《旧唐书•李商隐传》载,李商隐年少时颇富文采,受到当时镇守河阳的令狐楚的赏识,“以所业文干之”。李商隐年及弱冠后,令狐楚对他非常礼遇,还让他与诸子交游。
唐朝的科举考试,还是半开放的,考生可提前向主考官自荐或托人推荐。于是,就在这一年——公元838年,李商隐因得到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揄扬,考中了进士。然而,就在这年的冬天,令狐楚死了,接下来令狐绹就要守丧三年。
这三年,没有经济来源的李商隐,要依靠什么人?
此时出现一个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也对李商隐欣赏有加,不仅延其为幕僚,还把女儿嫁给了李商隐。
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李商隐却因此牵扯到牛李党争的泥潭之中。
李商隐为牛党的重要成员令狐楚重视、培养,后又得到李党成员王茂元的赏识,并娶其女儿为妻。
这在牛党看来,无疑是一种背恩的行为。因此,令狐楚之子令狐绚等人,对其十分厌恶,认为他是忘恩负义之徒。
就这样,本应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李商隐,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旧唐书•李商隐传》载,令狐绚当了宰相后,对李商隐“恶其无行”。李商隐屡次向其“陈情”,希望令狐绚能引荐自己,然而令狐绚却始终“不省”,两人终至绝交。
再后来,李商隐的处境,始终都没能得到改善,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如“锦瑟无端四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都饱含他对仕途多蹇的伤感。
类似的情况,让我们想到了苏东坡和周邦彦。苏东坡以国家民生为重,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党,还是司马光的旧党,都不附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苏轼半生被贬斥、流放的命运,就跟他这种政治品质和文人风骨有关。而同时代的周邦彦的作风,则完全不同——他只想苟且保全,“人望之如木鸡”。
正因为二人人格不同,所以尽管周邦彦的词“富艳精工”,但以境界高下论,跟苏东坡是判若霄壤。
李商隐属于苏轼这一类人——有人格、有操守。所以牛李党争成了他一生的魔咒。恩公在左,岳父在右,不附和、不悖心,却又不能晓畅地表达。这是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之遭际的重要原因,加上晚唐之衰、情路坎坷,是导致其隐忧而优美的诗之格调的根源所在。
四
我们误解李商隐,认为他只是一个唯美主义的爱情诗人。其实不然。
公元837年12月,时令是寒冬,人间更凄冷。李商隐从汉中(梁)回长安,所到之处,兵荒马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深深触动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心。
“安史之乱”的乱象,唐王朝的衰微,世事沧桑巨变,涌上李商隐的心头。他写下一首纪实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
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
这首长篇政治诗,概括了一代王朝兴亡的历史,揭露了唐王朝各种腐败现象,是那个动乱末世的真实记录,弥漫着强烈的危机感。
显然,李商隐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诗人。后人却只看重他的爱情诗,忽略他的政治诗。
但是,晚唐江河日下,人如草芥,李商隐看不到一点希望。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中说,“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真是一片丹心,锥心泣血。然而,“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
所以,他希望别人不要言说,他不忍心听下去——“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闻!”实际上,这话也是对自己说的:千万不要再说什么话……
五
年轻时,李商隐曾在诗中以史上著名美男子潘安、卫玠自比,加之他才华过人,敏感多情,故李商隐一生有过多次爱情,然多无善果。
因此他很多诗,都有悲剧爱情的唯美色彩:缠绵悱恻,幽隐无奈,凄美动人。
他邂逅过不合时宜的爱。公元835年,李商隐二十三岁,上玉阳山学道,邂逅了随公主修道的叫宋华阳的女道士。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坠入情网。李商隐有诗《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曲折证明了这段爱情。
他也曾与纯情的爱擦肩而过。离开玉阳山后,李商隐到洛阳,寄居堂弟李让山家时,遇到洛阳商人的女儿柳枝。是年李商隐二十三岁,柳枝女十七岁。柳枝天姿巧慧,率真热情,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歌。以诗为媒,二人撞击出爱情火花。柳枝将衣带绾结,隔墙投赠,相约相会之日。李商隐却因令狐绹所荐,急赴长安应举,终未能见面。当他再回洛阳时,堂弟告诉他,柳枝已“为东诸侯取去”。李商隐感伤不已,作《柳枝诗》五首,题在柳枝的旧居墙上……
然而,李商隐并非滥情之人。他一生追求真爱,珍惜爱情。如前所述,最终,李商隐找到了一生的感情归宿——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王晏媄许配与他。这桩婚姻,并非完全包办,是一见钟情在前,王茂才许配在后。二人婚后,感情深笃。
显然,因娶王茂才的女儿而得罪牛党的李商隐,为爱情牺牲了一辈子的前程。正因为有此底色,他的爱情诗才区别于艳词丽句,忧伤而优美。
新婚之后,仕途不顺的李商隐,拒绝了岳丈的贴补,与妻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妻子为他洗尽铅华,脱下华服,操持家务。两颗心的距离更近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生计,李商隐于839年,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从此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那一年,他远赴桂林任职,归来时,借道巴蜀,正好遇上连绵大雨,行程被误,借居蜀地。期间,他收到了妻子千里外的来信,信里的叮咛与深情,令他动容。夜里,他提笔写下了《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世无常,世事难料。“共剪西窗烛”终成画饼。李商隐奔波在外时,王氏突然患病离世,两人未及见上最后一面。
如此锥心打击,使李商隐再度跌入黑暗的谷底。
在官场上屈身前行二十余年,李商隐原有的一腔热血,早已冷却。
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四十六岁的李商隐辞去了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官职——盐铁推官,回到了老家郑州。
回家后的一个晚上,他拖着病体,坐到书案前,想写一首诗。恍惚中,他的耳畔,响起一阵幽怨瑟声,渐渐明晰,又渐消渐无;他想起“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命运,想起那些走进他人生的美丽女子……
沉思中,李商隐落笔成诗:琴瑟无端五十铉,一弦一柱思华年……
写完这首《锦瑟》不久,日渐病重的李商隐,带着满腹的隐忧,闭上了那双看透世间苍凉的双眼……
六
生逢动荡的末世,家世贫寒,茹苦读书,才华横溢,考取进士,入了仕途,却因为娶了自己恩公的政治对手的女儿,夹在两位互为“敌人”的至亲之间,又不愿意曲意逢迎,卖身投靠,而终身为下僚;短暂的一生,遭逢了那么多凄美的爱情,情路坎坷,最终爱人早逝……
这样的李商隐,该在诗文中说些什么呢?
有很多话想说,而终不能明说。纵然说了很多,说得很美,但世人不知其然。那样优美的诗,那样隐晦的意,构成一种别样的美——只属于李商隐的诗美。李商隐的诗句展现的,都是美丽;诗里隐藏的,尽是忧伤。
曹雪芹说自己写《红楼梦》,是“满纸辛酸泪,一把荒唐言。”
李商隐呢?只将无限忧愤、情思,化作隐忧而优美的诗句……
201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