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回了一次老家吃饭,感受了一下童年时的日子。看到“童年”二字时,便想起小学时期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写的内容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在作文开头写了“童年时期”。现在想想很是好笑,那会子应该十岁都没有,还“童年时期”,咳。
本在天堂,却一直向往地狱。相信每个大人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快点长大,快点逃离父母管束的魔爪,去家门外寻找自己的新天地,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毕业最后一天必定是很亢奋的、很难忘的。满脑子想着,以后拿着父母定期给的零花钱去哪玩,买些什么之类的,与身边好友共同畅想未来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却从未想过,放假后要早点回家,吃妈妈煮的饭菜;好好学习,争取拿学校的奖学金,帮轻家庭的负担。上了高中后,压力便更大,更加容易忽视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回乡的路途更加遥远,归家的时间更加漫长。在异乡,一个家人的电话打来,便是泪眼汪汪,一个家乡特产都显得珍贵。这时候,才是自己的主人。山野里的月季花开了,远方的人儿念家了……
现在已经有资格写“童年时期”了,十几岁的青葱岁月也离我远去,青丝亦已褪去,因为我把它染成了红丝、蓝丝、灰丝。很怀念那段瞒着家里人骑着自行车去别的村子去同学家玩耍、去小卖店门口蹭WIFI、拿着零食去收割完不久,充满着满满的稻香味的田野里放鹅崽的日子。看着夕阳西下,又是初秋时分,风也不大,吹过脸庞时很轻柔。鹅崽们低头吃草,我就躺在不远处的田基上吃零食,看天上的云朵是如何一点一点地从蓝色移动到别处的蓝色去的,看路上的老牛带着小牛被农人不急不慢地赶着。花的浓郁香气,田野的清香味道,让人心醉。正值枫叶红的季节,太阳先生要早早的下班,然后于西方世界升起。小路对面的村庄人家六点多钟准时开始煮饭了,烟囱升起白色,直向天空,融入每一朵云之中。这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就如同一幅安谧,和谐的画卷,让人久久不能从回忆的漩涡中抽身。
那时候也不知道整天忙什么,没空去思考人生,没空规划人生,却很充实,很快乐。现在一天到晚都在忙,但当躺在床上回忆自己一天究竟做了些什么时候,便是空白,也不快乐。
小时候认为的爱情是很纯粹的,很美好的。直到自己经历过几次后,才发现,也不过如此,那种期望并没有那么强烈,凶猛,只有平淡。知道爱情会很现实,很残忍。不仅有浪漫,有惊喜,也有不耐烦,有争吵,有劈腿。“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半人半鬼的”,我很赞成这句话,虽然我不知道出自谁的口,谁的笔。大概,那一半人的灵魂,留的是最初的梦想,期待与童真,另一半,则是被生活,被爱情,被其他事情,其他人磨耗而剩下虚假,苟且偷生。
现在,山野的花不开了,老牛与小牛被主人买掉了,守着鹅崽们的孩童长大成人离乡了,烟囱里被拆了,田野变成了楼房,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游子归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