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小学“卷”出新高度的试题,作为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来自我们自己的立场。
1.“南山四年级的数学试卷顺应了新课标的改革方向,注重阅读,跨学科,创设真实场景,解决真实问题,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个人认为,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考试命题中将生活情境融入,也是一种信号的传递,学习是为了应用。但是,对于那份试卷的总体命题,觉得每一道题都是好题,但是把这么多“好题”集合在一份试题中,感觉冗杂,找不出重点。就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学科特色、学科重点也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有些“腻”。
2.“掐尖儿”是恶性竞争。不同阶段的“掐尖儿”看似在把优秀资源集合在一起,让其更优秀,实则是时时在上演“伤仲永”的现代版。就个体而言,本在普通学校拔尖的学生,成绩领先的优越感会给他足够的自信。但当把这些尖子集合在一起,为了尖子中的尖子那一个“第一”,原本无数个“第一”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中去。试问,很多神童进入高级学府后,为啥最后都杳无音信了?就学校群体而言,依照划分的行政学区招生,本本分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教育工作,不急功近利是最好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个慢工活。但是,一所学校的“掐尖”打破了这种教育平衡,为了生存,为了满意度,学校也陷入了无休止的“卷”,你能掐尖招优质生,我就能想方设法延长时间死磕试题,学生累、老师累、校长累。就家长群体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促使他们被迫成为“掐尖”背后的牺牲品。择校、补课等高投入让家庭的负担陡然增重。到最后你发现,高中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大学还是那几所大学,招生人数还是那些个比例。所不同的,只是不掐尖前分数线统一低,掐尖后分数线统一高。那么,这条“卷”了12年的教育线上的人,到底“卷”了什么?
3.“撤点并校”我自己就经历过。这不单单是教育系统的问题,一个“撤点并校”是联系综合民生的问题。27年前,中国农村的每所村庄,都有一所学校,多则三、四百学生,少则一二百学生,有些大一些的村庄,甚至会在村子较偏远的区域再人性化的设置一个“教学点”,就是方便个别到村小上学不便的学生能接受教育。但是,一个所谓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撤店并校”,让无数从幼儿园一出来的孩子,就背井离乡离开熟悉的家庭要去很远的地方学会寄宿生活需要的一切技能。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存在很大的隐患。更要命的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现在很多村庄正在消失。为什么?因为“教育才是村庄的根,才是村庄能存活延续下来的命脉”!早上,每个村庄都能听到孩子郎朗的读书声;中午放学,各家各户的狗狗都能准确蹲在家门口迎接自己的小主人;下午之后,村中给孩子们追跑打闹的声音、大人的斥责声此起彼伏。课后,回家做饭的、跟着大人下地干活的、满村子满山跑着探险的,这样的环境中长出来的孩子,哪有“阴孩子(抑郁症)”“弯孩子(脊柱侧弯)“胖孩子”“弱孩子””?一个个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被家长揍一顿,在村中疯跑一遭,不良的情绪没啦!但是,当学校撤走,学生就撤走,年轻的父母就撤走,只有老年人的村庄又能存在多久?而到了镇上、城里就读的学生,环境不熟等各种压力,生活技能没了,调整自己情绪的环境及能力也没了。导致近年来,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青年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征兵都征不到30年前标准的兵。当筑成我们钢铁长城的脊梁都降低标准,未来将如何?20年前曾看到过一篇报道“一个学生的学校”讲的是日本北海道地区,一个村庄只有一名学生,政府都安排教师一直在为这一名学生上课,学校一直存在,直到这名学生毕业。前两日又看到日本一则报道,为了一个村庄的2名学生上学,政府派了8名教师为这2名学生授课。(不是在这鼓吹日本,而是在教育投资这块,人家一直做得很好)一直就纳闷,他们咋就会有那么充实的师资?
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教好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