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以后,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回家,守在父母长辈身边过相对没有压力的生活,但发展前景并不广阔;第二条是留在南京,工作生活全靠自己,虽然前路艰难且未知,但似乎只要努力就能看得到光明。那一年,25岁的我坚定不移地选择留下,我喜欢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变化,而不是像故乡那样容不下新鲜事物;我喜欢周围的人都认真地为生活奋斗,而不是在工作之余倒数还有多少年可以领退休金。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代沟不仅是由年代划分的,更是由区位决定的。比如五十年代的北京军区大院就可以孕育出编辑马未都、作家王朔、导演冯小刚、演员姜文和歌手崔健等一大批牛人,而如今很多偏远乡村才刚刚通电通网,那里的孩子们甚至还从没有进过电影院。
生活在南京,我已经习惯出门用滴滴打车,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但去年回家,我发现家乡虽然覆盖了滴滴服务,可是使用的人却特别少。我跟家里的朋友聊起此事,她说“滴滴有那么多负面新闻,不像出租车有正规公司管理,虽然有时很难等到车,但是安全第一。”一开始,我觉得是她的思想太僵化了,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在我使用过一次家乡的滴滴后,我理解了她的担忧。因为市场认可度低,滴滴在老家发展的并不顺利,许多司机即使开黑车也不愿意被平台分走一杯羹;用户量少导致司机的评价寥寥无几,你很难看出一个车主是否专业;因为用户少而缺乏监管,司机的服务态度也远比不上南京。
因为群体观念的落后,故乡很难建立起一套良性运行的发展体系,即便是同样的产品,发展的走势也大相径庭。
不仅产品的推广结果不同,信息的传递也会因为地域壁垒而有所减损。
前几年,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成为了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全国各地观看到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十八线小城市的观众还在花痴帅爸萌娃的时候,二三线的家长开始反思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缺失,一线城市关注的重点却是综艺节目背后的亲子游商机。
因为思维格局的不同,大家对同样的信息给出了不同的反馈,群体的反馈造就了大环境氛围的差距,也使小乡镇和大都市的距离越来越远。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故事中的一对闺蜜在毕业以后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喜欢安稳过日子的姑娘留在了小镇,渴望出去见见世面的姑娘选择了下海经商。三十年后,两位昔日的朋友相聚,小镇姑娘羡慕朋友视野开阔,经商的姑娘向往闺蜜儿孙绕膝的生活。可是,除了追忆儿时旧事和感慨现在的生活,两个曾经不话不说的姐妹竟再也找不到别的话题,城市的差异已经将她们区分成了两类不同的人。
大城市的竞争依然残酷,而小城市的岁月也并不静好。纵使地域间有难以逾越的壁垒,过去的选择也无法再修改。
不管你选择了其中哪一条路,你现在能做的就只有走好脚下的路。
END.
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