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特别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未必正确,但一定是我目前发自内心的呼唤。
文章首先对华德福教育理念做了充分的肯定,继而从华德福教育的践行深度方面以及华德福教育体系的公益性和师资的专业程度上给予了“一叶障目”似的抨击,虽然,作者并不这么认为。
我读完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因为自己的某某某的所谓经历,不再依附于华德福了,并且内心有一股子钻牛角尖的呐喊和较劲,并因为这场呐喊,与自己曾经的认知“恩断义绝”。如果不是,那至少,整篇文字已然让我觉得是了。
所以,我想就我能回忆起来的几点说说我的拙见。
1.华德福教育,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毋庸置疑。只是,如作者所述:没有完美的教育,毕竟,教育的实践者是“人”。所以,一个趋向于完美的教育或者说一个敢于追逐本真教育的教育,它对人的要求一定很高。这里提到的“”高”,更多的并不在于业务素质或培训经历,而在于内心是否正直、有大爱,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本质的教育是什么。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会在践行和传承过程中出现障碍或瓶颈,就如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完整的代表一个行业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个人在教育上的偏差,而就此否定教育本身。当然,个人,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而社会发展中,对华德福理念诉求的增加直接倒逼出行业培训的严谨性。虽然在国内同行业里,华德福体系的培训已经很好,但之于华德福本身而言,确实任重道远。这也要求每一位华德福的从业者,尤其是一线教育者,务必怀揣大爱去不断学习~反复践行。
2.华德福反对电子产品,并不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接纳,反而是因着对现实社会快速游离的拯救心,而做出的大愿式指引。同时,在反对但又不完全禁止的基础上,给与合理性的疏导。华德福不赞成看电视看手机,理论依据在理也能够益于人、养于人。但也是顾及现实人情的,比如:你带孩子用手机视频与长辈联络,是完全可以的。只是这个“可以”需要建立在规律性和时间性的基础之上。怎么理解?就是固定时间,每次不必太长。这样,既能够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还不会造成电子疲劳。所以,说华德福完全背离现实社会,甚至是成人们“逃离”现实的主场,肯定有所偏见了。再者,如今的社压下,难道你不需要短暂“逃离”吗?懂得及时“逃离”,正确疗愈,是好事嘛。
3.文中提到的“幻想”问题,“欺负”现象,也确实如文中所述,不是个例,是行业乃至社会的普象、缩影。那么,抛开真实度,难道这些就不是华德福教育里诸多班级的某个特例吗?就不是因人在践行、理解、沟通、认知、判断上做出的短暂性错误行为的结果吗?如果是,那为何要单列出来,只做求屈似的呐喊,而不做前瞻性的沟通呢?如果真的热爱,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就该把自己的所想所愿给到世界,而不是站在一旁做无谓的数落 。我个人,并不怀疑任何负面事件在华德福体系的存在,毕竟,践行过程中的人千奇百怪,且并不真的可控。但如果让我以偏概全,我做不到,因为,我内心还是有份大愿的:就是相信它的合理性,想把更好的理念给更多的家庭,回报社会,美化世界甚至为拯救人类而做出一丁点的贡献。
4.华德福教育体系的公益性,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像作者说到的那么糟糕。的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益,总会被蒙上面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也是人,也有家,有负债,有老有小,会生病会伤心……可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不是公益,而是人心。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平衡事业与家庭~关怀他人爱惜自己~懂得取舍有度~少物欲多付出,福往者福来,收获一定不会比单纯的苛求来的少。华德福,正是想以公益性为初心,来吸附这样大爱大愿的人,也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对这份事业。如果一个人,把微薄的薪资当成自己“苦行僧”的标签,一味的追求着物欲,那还有什么资格做一名本真事业的行动者?华德福不从根本上去过滤和筛选,能走到今天吗?也许,半路就被“利益化”了。也或许,半路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而且,如果,华德福不是公益组织,那它拿什么来回馈教育?拿什么去冲破阻力达成教育呢?听说,华德福很快在某个城市就要被“快餐化”了,我想,这不是好事。是一件会让更多的人,误解华德福的行为。
5.教育行业,百家争鸣,但归根结底都可以“求同尊异”,且唯有如此,方可未来。正面管教也好,蒙台梭利也罢,还有卢梭、陶行知等教育大家,或是卢安克等教育践行家,甚至某某育儿~深山里的支教……没有绝对的对错,它们之间理论的相通如同道儒佛的共鸣,只有通达上的形式方法,可不论其他。而若一旦将其“异”,尊而融通,教育,必有清晰可见的美好未来。况且,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他得益的教育体系,只要为人父母者不背离初心,何愁因某个理念的成熟与否而致的不同结果呢?生而为人,接纳所有,就是不负一场修行。
6.华德福,从不只会归咎于家长,但遇到孩子问题,确实会想到“家园合一”。因为,任何一个教育形态,想要构建绿色生态,家庭环节永远是70%的高占比。这一点,根本无需刻意放大去当个问题讨论。
7.总之,华德福,很好。它的节奏、重复、优律诗美、湿水彩,它的温柔而坚定,它的界线和滋养,它的吃好喝好睡好,它的每七年一个发展阶段的指导等等等等,我,无一不是受益者。
可它在成长的初期,它想慢慢长,因为它需要践行的事情又多又细,它渴望懂它的人跟它一起携手并肩,它期盼爱这个世界的人与它一起相伴永远。
在成长中,有错误、有偏离,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接纳并理解,甚至给出帮助才是对它、对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好的爱。
我们千万不要给任何人、事、物,习惯性的贴标签,千万不要因为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十个点而看不见更高维度的圆,更不必把不该放大的问题扩大化~深入化。
凡事勿冲动。想一想,很多认知的新生,会不会是你最新情绪的略影?而如果你平静下来,想想事情的因果,在内心做好一份诉求的对比,你,还会对某个人、事、物“乱”下定论吗?
无论如何,还是感谢作者,算是给华德福从业者一个警示:更细致~更谨慎的去践行,保护好每一个孩子,幸福更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