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云乡丛稿》,书人书事知多少

读《云乡丛稿》,书人书事知多少

文|筠心

十多年前,有位书蠹朋友向我推荐了邓云乡的书。当时书店里不大能买到他的作品,于是我就在网上试着读了一本电子版的《水流云在书话》。那时我视力尚可,既无飞蚊症,也未添老花,每晚下班回家,歪在电脑前阅读数页,浓浓的书香透过屏幕,弥漫小屋,乃至沁人心脾……后来,网购便利了,我陆续入手《云乡话书》、《文化古城旧事》、《红楼梦导读》、《云乡琐记》等。一卷在握,随读随划,更添了许多惬意。

但我有个毛病,读邓云乡的书,总也读不快。因为他的书之于浅陋无知的我,里边不少内容是从未谋面,甚至闻所未闻的所谓生书。读生书,自然新鲜有趣,却须多费些心思去理解去消化。而我一直是以学习的心态来读邓书,又岂能容忍自己囫囵吞枣呢?

不过,最近我读《云乡丛稿》,三十万字却只用了半个月。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大声朗读,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即使遇着相对烧脑的内容,也不易分心走神。正当我为自个儿发明的妙招洋洋得意时,好巧不巧又在书中的“夏、叶《文章讲话》”篇读到:

“因为语言,不管中文、外文,不管白话、文言,越是典范的作品,必须读出声音,才能有深切的联系到自己感情的体会……而一切文字的感情都是声音体现的,所以读是唯一的基本功。”

换而言之,朗读是连接起作者与读者感情的一座桥梁。无非是多喝两杯茶水,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便将《云乡丛稿》真的读完了。书中倒数第二篇是“百年商务旧话”,末段我连读三遍,不禁热泪盈眶:

“我幼时在北国山镇从大姐的《共和国文》书皮上,从父亲书桌上的《辞源》封面上,知道了‘商务’二字,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不知读过多少本商务出版的书……回想这一百多年间,商务印书馆,如不受到日寇侵略战争的损失,那该多好呢?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但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了,香港回归祖国只剩下百余日了,二十一世纪就要开始了……”

这篇末尾注有:一九九七年三月十日完稿于浦西水流云在延吉新屋南窗下。是啊,距二十一世纪不到三年,可是邓云乡却没等到——因为两年后他就去世了。并不算高寿的他却为读者钩沉了无数书人书事,与他同时代的,或更往前的,并秉持梁任公所云:笔端时带感情,留下了一篇篇有情有温度的文字……这么前后一联想,我又怎能不唏嘘呢!

邓云乡的书斋名“水流云在”,取自杜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他曾说,面湲湲之流水,望悠悠之白云,这是一种很好很理想的意境。如今,云亦随水而逝……唯有翻开《云乡丛稿》,摘取数朵云彩,是借花献佛,也是怀念。

• 潘曾莹与《庚戌春闱纪事诗》

科举考试的年代,家中若有子弟考中举人进士,那自然是无上的荣光。记得丰子恺的散文记他的祖母,临终前如何咬牙挺住,直至获悉儿子中举的喜讯,才欣然逝去。我幼年时,家乡有一处残破旧宅,名曰“世进士第”,据说这家祖上出过父子双进士。那时科举早已不兴,不知“进士”为何物的我,只瞧着大人们谈起这段历史时的神情,也不由得心生崇敬。后来,读书多了,才知莫说父子两代,科甲鼎盛的人家,六七代间,竟可以状元、探花、翰林、进士搴芳竞秀,才人辈出。比如苏州潘世恩、潘祖荫的“贵潘”家族。

前有父亲潘世恩由状元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后有侄子潘祖荫自探花郎至工部尚书入军机,夹在中间的潘曾莹只能“无奈”地被隐没。虽然没有那祖孙俩的赫赫声名,但事实上,潘曾莹并不平凡。他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且能诗善画,才华了得。潘曾莹两次被选中掌文衡,即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阅卷工作,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成为进士。这是国家最重要的抡才大典,潘曾莹参与其中,那么,他能是泛泛之辈吗?

第一次是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潘曾莹是同考官,即十八位房师之一,负责将举子们的卷子择优挑选加批后,再推荐给四位正副总裁定夺。从三月初六进场,至四月初旬阅完卷、填好榜,潘曾莹食住在试院里一个多月。他所作的《庚戌春闱纪事诗》,便反映了那段时光里紧张又忙碌,荣耀兼欣喜的感受与心情。

邓云乡选取其中一组《分校杂咏》小诗,那里边的四首以飨读者,而我作为二道贩子,再选偏爱的两首,回味并珍藏:

“染蓝费经营,出蓝妙选择。谁贻青镂管,莫作红勒帛。——蓝笔”

“竟作秋风扇,应怜春梦婆。此中心血尽,明日泪痕多。——卷箱”

先说前一首,若不知晓当年试场里的掌故,确实难领会这句“出蓝妙选择”,究竟妙在何处?原来考生们墨笔写的卷子不能直接拿给考官,必须经抄手用朱笔重抄一份,所谓的“朱卷”,方能送去评阅。因此考官在卷上写批语,就得用蓝笔了。而至于非蓝笔不可,还有一层寓意,那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内含对新晋进士的殷切寄望。想不到,竟是一支如此细腻而精心的妙笔啊!

后一首是咏存放落榜者卷子的卷箱,今日的考官当年也曾十年寒窗苦读,名落孙山的滋味感同身受,所以你的心血与泪痕,过来人我又怎会不知呢?

藉着潘曾莹的诗笔,我们得以窥见被滚滚历史洪流淘汰了的科场一隅。是的,那早已过时,但也的的确确为国家选拔出了像曾国藩,像林则徐这样的栋梁之才。尤其诗中的情意,何时读来,都不失亲切动人。

• 陈师曾与《北京风俗图》

读邓云乡的书,我常自叹孤陋寡闻。比如陈师曾,这位上世纪初誉满京华的画家、诗人、金石篆刻家,我是最近才自《云乡丛稿》中认识。但其实,我早就知道他的祖父——因“戊戌政变”而被撤职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知道他的父亲著名江西派诗人陈三立,人们常说的散原老人;更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弟弟,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历史学家陈寅恪;至于他那位不拘形迹的至友鲁迅先生,他慧眼所识,且大力提携的大画家齐白石,不光是我,恐怕得举世皆知。然而,绕了一圈,我却独独漏掉了他,终归是书读得少啊!

师曾先生大名陈衡恪,幼年失母,成年后两度丧偶的他,个人生活实属不幸。然而,他的为人却是温雅随和,在朋友中极有人缘。陈师曾与鲁迅先生曾三度相处,从南京陆师学堂,到留学日本,到北京教育部工作,两人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鲁迅先生管陈师曾要印章,要画儿,那是张口就来,不带客套;而陈师曾对于鲁迅先生给的润资,也是毫不客气,照收不误。此外,他还有一班时常在宣南法源寺看花雅集的文人师友,比如陈石遗、黄晦闻、林宰平、姚茫父等。

师曾先生自言:生平所能,画为上而兰竹为尤,刻印次之,诗词又次之。而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陈师曾的风俗画”一节说:“陈师曾的画世上已有定评,我们外行没有什么意见可说,在时间上他的画是上承吴昌硕,下接齐白石,却比两人似乎要高一等,因为是有书卷气。”想不到,外行人居然看出了门道。

邓云乡则强调师曾先生的画,其独特处在于:“他画中所表现的创造性和思想性,这是别的画家所没有的。”

因为有书卷气,他的《北京风俗图》三十四幅画,名字即便曰“俗”,画却丝毫不俗;因为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清末民初的市井百态,被他描画得栩栩如生,并细致入微。略举几幅画名,可见一斑:《糖葫芦》、《拾穷人》、《菊花担》、《泼水夫》、《人力车》,而他,一个贵公子的公子,一个留过洋的“中层干部”,却能为一群困苦无告的底层贫民倾情着笔,其良苦用心能不令人感动吗?

更相得益彰的是,还有数位与师曾先生过从甚密的文友为《北京风俗图》题诗题词,以便后人能清楚地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比如《泼水夫》,两人推着水车,用长柄木勺在街头巷尾洒水,青羊居士(何宾笙)题云:

“十日有雨尔闲娱,十日不雨尔街衢。买臣有妻尔独无,奚为呼汝泼水夫。”

而两榜进士出身,又有留学经历的姚茫父,更是大手笔——为三十四幅画各填了一阕词,题泼水夫的是《双鸂鶒》:

“日下香街红软,手里长瓢清浅。应是雨师来缓,点滴从伊浇遍。 乍觉风清尘断,又蹄飞轮辗。隔日午筹初转,劳劳依旧谁管。”

这真是雅俗皆有了!让人惋惜的是,通常画家高寿的多,师曾先生却只活了四十八岁,不能有更多的作品传世,叹叹!

• 鲁迅与《北平笺谱》

我之所以对邓云乡的书爱不释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边总会时不时爆些我闻所未闻,且其他书里没有的“猛料”。八卦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实在不能例外。《云乡丛稿》里,这次借着《胡适日记》,揭了一对兄弟的短,大名鼎鼎的大文豪鲁迅与给人感觉几乎是无书不读、著作等身的周作人,两人居然曾双双落选秀才考试,尤其弟弟,考了三次都没过。这是有多难考啊?诸位,您还敢再小瞧秀才吗?

另一桩意外是,鲁迅先生与郑振铎先生共同编印《北平笺谱》的事儿。以我国新文化旗手著称的鲁迅先生,却对传统文化之一的笺纸,对木板画心怀眷恋顾惜,近而产生“但此事恐不久也将销沉了”的担忧。于是,身处上海的鲁迅先生提出倡议,约同知己郑振铎先生,请他在教书之余遍访北平琉璃厂各家南纸店,搜购精美雅致的笺纸。接着,一个在沪选稿、编审,另一个在京联系印刷、出版事务。历时近一年时间,两地也不知往返了多少次邮件,含三百四十幅笺纸,分装六册的《北平笺谱》出版成书了!

此事往大了说,是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往小处说,也是为那些默默无闻、辛苦劳作、技艺精湛的刻制水印笺纸木版艺人正名了,因为《北平笺谱》的目录中,画家与刻工名字并列,比如“花果,四幅,陈衡恪画、张启和刻”。这便是我们印象中常常要去战斗,要去革命的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

是的,我们已经很久不写信了,笺纸早已成了秋扇。可是,当我们读到木心的“车,马,邮件都慢”,不是照样感动吗?这或许就是《北平笺纸》于个人的意义。文化从来不是断层的,何况那些精华部分,虽旧,却仍是好东西,值得珍藏。

对于《北平笺谱》,邓云乡有一段很精彩,且略显激动的议论:

“洋洋大观的六册《北平笺谱》,由第一册开始‘博古笺’,到六册癸酉大公鸡,三百四十幅笺纸,不只是记录了本世纪前期,包括上世纪末,北京画家的艺术珍品,而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文化……再说一个:还是文化!历史,不全是政治上的你争我斗;历史,也不全是‘事如春梦了无痕’的一片空白;历史,是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它都是实在的,有丑的,也有美的;有恶的,也有善的。《北平笺谱》,应该也是美的、善的,实实在在的历史印痕吧!这是鲁迅、西谛二先生留给我们的。”

西谛是郑振铎先生的字。收在《云乡丛稿》里的这篇“《北平笺谱》史话”有个副标题: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年祭,此文完稿于一九八六年,距离《北平笺谱》出版,已过去了五十二个年头。岁月悠悠,愿美永恒,永不销沉……

• 陈声聪与《旧都文物略》

“《旧都文物略》小记”篇幅不算长,读来却十分亲切。第一段邓云乡讲述自己喜得宝书的经过,读书人的可爱劲活脱眼前:

“记得是一九八三年夏,有一天我在上海旧书店楼上随意浏览,看到一位店员从库房中拿出一些几十年前的旧书给一位外省的买主看。我眼尖,一眼看到这本宝书,心想可能要被买走了,多么可惜呢?不料这位买主,根本不注意它。我在一旁注视着,未敢多嘴,生怕一说,他反而要买了去。直到这位顾客走了,我才上去搭讪,花三十元把它买下来……这样的书,我在今天,居然能于无意中得到,岂非正如金圣叹所说:一大快事乎?”

诸位,您是不是也特好奇,让邓云乡如此倾心,唯恐失之交臂,不惜重金买下的宝书,它究竟有何来历?那是一本民国旧书——出版于一九三五年冬天的《旧都文物略》,编辑者是“北平市政府秘书处”。这本巨型画册内有照片四百多幅,十五万多字文言文穿插其间,共分十二门:“城垣略”、“宫殿略”、“坛庙略”、“园囿略”、“坊巷略”、“陵墓略”、“名迹略”上下、“河渠关隘略”、“金石略”、“技艺略”、“杂事略”,宏大地展现了七七事变前北京的风土风貌世俗人情,真可谓弥足珍贵。

但其实这部北京历史文献,最初的编纂主旨是“为导游之助”。在旧市长袁良的主持下,为数不多的几位编辑人员,冒着酷暑据书查考,实地摄影,历经五个月编纂而成;可等到书得以付印,已是新市长秦德纯任上,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某人,便挂了个坐享其成之名。

此书令邓云乡尤感亲切的,是因为人。首先为秦市长代笔写序的机要秘书柯燕舲,曾经是他的老师;再者主编汤用彬的弟弟汤用彤,是他在北大文学院就读时的院长;最后,编辑之一陈声聪是他在沪上结识的忘年交,两人聊起京华掌故来,真真是不亦叹乎……更难得的是,陈老先生当时仍健在。因此,邓云乡获此宝书,顾不上回家,便径直赶往老友处,请他老人家题字。睽违五十载,人与书重逢,是何种情景,不说也知了。

陈声聪老先生的题跋中云:

“袁公文钦时绾市政,以北平为五朝国都所在,文物繁富,欲使成为游览区,一新世界耳目,以压日人野心,颇事整修,并有斯著,事虽不济,志犹可取……”

原来编印此书,导游之外,还有这层深意。那正是侵略战火由关外即将蔓延入关之时,想来陈声聪身为袁市长的机要秘书,应该是知道些内情的。

陈老享高寿,活了九十一岁,耄耋之年仍勤于著述,精神可嘉。尤其他晚岁出版的《兼于阁诗话》,被评媲美于其福建同乡陈石遗的《石遗室诗话》。邓云乡感叹与福建人有特殊缘分,青少年时期在皇城根儿,作为清末邮传部尚书陈璧后人的房客,十余年之久;临老在沪上,又有缘认识陈声聪,半个世纪前的旧籍,获原编者题跋,不啻为一段艺林佳话乎?

• 后记

《云乡丛稿》中,令我感动的书人书事颇多,粗粗罗列便有十三则,若全部摘取,篇幅过长,读来不免疲乏。所以,还是决定狠下心来取舍,取者入本篇;舍者先藏着,待来日再写入另一篇?都是好东西,当一视同仁。

邓云乡说,他与福建人特有缘分。我虽不会闽语,但父系一族却也是如假包换的闽人,那算不算我与云乡先生也有一点点小缘分呢?哈哈,说笑话了。但我真心爱读他的书,会心处共鸣处举不胜举。

仍以“百年商务旧话”篇为例,邓云乡回忆曾于一九五四年冬,在南京清凉山后见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这部大型辞书的主编,当时已六十多岁的方毅老先生:

“一见面就问我读完‘二十四史’了吗?我说没有读过多少。老人一板脸便说:‘没有读过‘二十四史’,算什么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真有如佛家当头棒喝,迄今老人神情,还历历在目前,这就是当时老辈学人的风格,现在人是很难想象了。”

其实,云乡先生,我能想象。因为我读您的作品时,也曾被“真有如佛家当头棒喝”击中,以至于深深地痛悔自己虚度时光……

* 图片系陈师曾画作,来自网络。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同系列文字】

读《云乡琐记》,感受学人之养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