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陶渊明
之所以写一些史书上的人物故事主要是因为我喜欢历史,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对于愚笨的我真是一剂良药,在上学时看了些历史演义之类的书对《隋唐演义》里那些武力高强的十猛将十豪杰佩服不已,后来看《三国演义》更是和同学争论谁是三国第一英雄。长大了才想着看看正史但佶屈聱牙的古文实在令人头痛,而且那些演义里的英雄人物或多或少的失去了高强的本领,甚至在正史里都没有这一号人物,呜呼哀哉!一时间感觉到历史不像小说里那么精彩,几乎就兴趣缺缺了,直到十年前网上流行了一段时间“品读”风,又提起来我对历史的兴趣,那时候就拜读了不少“品读”大师的作品,一时间对大师们的风趣解读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来写,真是比小说还精彩啊。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的看法就会更加有深度了,而且对于“大师”们的品读也抱有了不少怀疑态度,社会上有些学者说:历史是严肃的,容不得所谓的趣读。就连当时风头无两的某教授如今都跌下了神坛,“天气太热了”他退休了,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毕竟这些品读大师们们侃侃而谈别具一格的解读历史的确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大师们的书,浅显易懂,便宜了社会上的像我这样的懒人俗人,大家读史不用钻故纸堆,再说古文咱也读不懂不如捡点好看的,容易的,通俗的,感谢大师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深入浅出,讲起来头头是道,对古人评头论足如数家珍而且让我这样不学无术之人也能看懂历史,装模作样也去品读一番。但这品是自品,品茶一样自斟自饮 好歹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热自知!
说起“大师”这里多说两句,前些时候发现一本散文,以为是品读派大师的大作翻开一看,第一篇讲的是关于大师的问题,读后深有同感,如今社会上做学问的人太多而真正的大师却没有几个,如韩退之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的“千里马”总有死于槽枥之中的悲哀。
不仅大师少见却多了些冒牌大师,往往以为自己了不得大放厥词,对人品头论足,以偏盖全,误人子弟。史上真正的大师也很少,而倍受人推崇的也有一些如欧阳修,苏轼等,苏轼父子刚露头角时,欧阳修就十分赞叹:有这样的人才出现我就可以退出文坛了!”并且对后辈耳提面命照顾点拔。同样苏轼成名后,也十分注重对晚辈的提携,出名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等人皆受到过苏轼的教海,可见大师之风在于教育后人而不能自我陶醉,古时候、天、地、君、亲师师,可见师的重要地位,古人云:以长者为师则可王,以朋友为师则可霸,以小人为师则可亡。
所以师是相当重要的。诂名钓玉之徒则不可为师,择师也要有标准,而现在很多人则好为人师,这是一种不好的可惯。胡言乱语之人随处可见,如路边的算命先生、天地神算看破红尘,即然你看破红尘了,还算个什么命?但师不能一下子打倒。大师们说的很多,至少人们可以学点皮毛,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不如名师点悟,多听老师教诲没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