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人的本能,更何况是娇嫩脆弱孩子。孩子离开妈妈熟悉而温暖的肚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未知事物,以及它们背后层出不穷的恐惧。
有调查报告发现,在0~12岁的儿童中,90%以上的儿童会有恐惧心态,即有害怕对象;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对象,而43%的6~12岁儿童甚至还会有多达7种害怕对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惧对象。
6个月以内的宝宝
在这个阶段里,虽然宝宝的视力还不是很好但是听力却极为敏感,一些极为轻微的声响也会被他们灵敏的耳朵捕捉到,所以很多妈妈发现孩子会“无缘无故”的哭泣,这可能是他们被某种轻微的声音吓到了,而较大的噪音更加容易令他心生不安产生恐惧。
6~9月的宝宝
在这个阶段的宝宝,他们只能用哇哇大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惊恐,如果你家宝宝突然嚎哭、四肢震颤、甚至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的神情等。这时候身为父母的你最好及时的抱起孩子,然后轻拍他的后背,用他习惯的节奏轻轻摇晃他,要么轻声细语的安慰他或者是哼唱他熟悉的乐曲。
此时的宝宝早已开始走出家门,接触其他陌生的环境,面对其他让他感觉不熟悉的陌生人。“害怕陌生人”成为这一阶段孩子恐惧的主要对象。所以做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也最好不要把孩子“强行”的交给别人抱。
与此同时,做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尽量逗留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不要给孩子创造“单独留下”的机会。
这一阶段有的宝宝还会表现出抗拒洗澡,他们会因恐惧而哇哇大哭。这个时候与其强行把孩子抱进澡盆里给他洗澡,还不如让他在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逐渐让孩子与水接触。也可以试试用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漂在水面上的小黄鸭和小球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感。
9~24月的宝宝
在这一阶段,大多数有职业的妈妈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了,很多孩子会因为妈妈的“离奇失踪”而焦虑不安,如果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断乳、分床等情况,孩子更加会害怕母亲突然的“消失”,而更加表现出焦虑与不安。
很多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缠着”自己,而选择不跟孩子打招呼就偷偷离开,这种做法表面看上去是降低了分离的难度,事实上反而会使孩子因对妈妈的依恋感无法释放而大哭大闹,不能责怪他不听话不懂事,这都是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恐惧造成的。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母亲离开时最好要早点起来避免与孩子“纠缠”时耽误时间,离开的时候正式的与孩子告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回来,最好回来的时候带点小礼物或者吃的给他,然后告诉他妈妈很想念他,但是为了给他买更多小礼物和吃的必须去做事。时间久了,孩子对分离的害怕程度也会逐渐降低。
2~6岁的幼儿
在这个时期,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生活经验不断的增强增多,孩子害怕的事物会变得越来越多甚至还有点千奇百怪,恐惧的经历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可能会出现比亲身经历的“感受性恐惧”更高层次的“预想性恐惧”,比如孩子从未见过医生也从未打过针,却会对护士和医生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会哇哇大哭。
一般来说,对于独处、黑暗以及想象中躲在暗处的妖魔鬼怪,在孩子4岁左右会达到一个顶峰即非常胆小害怕很多东西。而孩子到了6岁以后,开始逐渐降低。孩子能否及早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是否充足密切相关,我们做父母的也需要对孩子所恐惧事物进行合理解释。
父母的解释、聆听和陪伴对孩子消除恐惧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恐惧的事物我们也最好保持警惕,可以考虑参照以下三点,然后做出最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害怕陌生人,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即除了妈妈以外其他人都害怕。
可以考虑根据下列四个特征进行测定:
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不是只针对某一个事物或者某一种现象?例如我家孩子七八个月了,没见过鱼和猫,见到猫的图案和活鱼会被吓哭。
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比较短暂,有没有超过三四个星期?
第三,再次看到先前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
第四,离开受惊的环境,孩子的恐惧反应是否会随之立刻消失,心情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
如果以上的四个问题都答“是”,那么就不必过分担心,那说明孩子所恐惧的事物,是他们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其次,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千万不要责怪孩子他胆小怕事,更不能给孩子贴上“没用”“胆小鬼”的标签。
孩子还太小对未知事物感觉害怕也是情有可原的,再者他们不会表达也不善表达,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都可以有效的降低孩子内心的恐惧。
而当孩子能够自己表达的时候,鼓励他将自己害怕的事物具体表述出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耐心地聆听,聆听的过程是孩子对恐惧的极好释放。如果可以最好“对症下药”针对他害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然后陪他了解这其中的本质,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不再害怕。
第三,我们做父母的要避免进入两种极端反应:
一种是对孩子恐惧的过分焦虑,搞得自己紧张兮兮的晚上跟着睡不好。
二是对孩子的恐惧情况漠然处之。
前一种反应会因为家长的情绪“污染”到孩子,强化孩子对某个特定场景的恐惧感,日后更加不易改善和消除;后一种反应,可能会耽误孩子诊治的最佳时期,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例如除了妈妈以外的人都害怕,连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害怕,那么通常情况下的安抚是不能缓解和改善孩子问题的,最好及早请专业医生治疗。(以上是个人见解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赐教指出,谢谢!)